六隻鳥倒著飛,孔子為什麼記錄了這一詭異現象

六隻鳥倒著飛,孔子為什麼記錄了這一詭異現象

退飛的鷁鳥

我們知道《春秋》是孔子退遊列國之後把魯國的歷史根據需要刪減重新編撰了一次,孔子並沒有著作《春秋》而是編撰了《春秋》,孔子自稱是“述而不著”,真正看懂春秋的沒有多少人,需要口口相傳才能知道春秋真正講的是什麼意思,這也是後來歷朝歷代儒生考試必考的科目之一,看懂春秋,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漢代的公孫弘在四十歲的時候家裡還窮得只圖四壁,跟人學習《春秋》後,聲名漸起,在六十歲的時候做了漢武帝的宰相,管治天下。

《春秋》的歷史很難讀懂,短短一句話可能包含了許多的故事和意義,微言大義。比如在《春秋》開篇魯隱公元年記載了短短的一句話“鄭伯克段於鄢”,這麼一句話就講述了一段險惡的宮廷權力鬥爭,譴責了作為統治者的鄭國國君和被統治者的大臣段,也抨擊了家庭的兩個兄弟。鄭國的國君叫鄭莊公,鄭國在周朝的封建爵位是伯爵,因此簡稱鄭伯,他有個弟弟叫段,分封在京城,段是國君的弟弟,分封的城邑又很大,逐漸驕傲起來,又很霸道,有人向鄭伯建議削減段的城邑來懲處。鄭伯不同意,也不去教育自己的弟弟。

鄭莊公

六隻鳥倒著飛,孔子為什麼記錄了這一詭異現象

過了沒多久,段又跟很多富二代相互學惡,逐漸變壞,被人慫恿反叛。大臣把訊息告訴了鄭伯,要早做防範,鄭伯也不同意,說了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到段勢力強大起來,招兵買馬真的反叛了,鄭伯早有準備一舉在鄢這個地方打敗了段。克這個字是用在敵我雙方的戰鬥,打敗了敵人叫著克,而孔子用“克”這個字,不描寫兄弟關係,諷刺鄭莊公不教育弟弟,早下了殺心就等著反叛並且把過錯推給弟弟的陰謀。

整部《春秋》共計一萬多字,描述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微言大義。寫成後,孔子把春秋講給弟子,弟子再口口相傳。“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這是孔子對春秋的自我評價。

六隻鳥倒著飛,孔子為什麼記錄了這一詭異現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