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春秋時期,諸侯間相互傾軋,天下動盪,禮崩樂壞。在官學衰微之時,孔子橫空出世,開我國曆史私人講學之先河。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孔子的得意弟子端木賜,字子貢,是其中最優秀的十位學生之一。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正因為弟子優秀,孔子對他們都特別嚴格,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比如子貢曾經為魯國做了一件好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讚揚,成為了道德模範,但孔子卻不以為然,還因為子貢的舉動批評了他。

在孔子那個年代,還殘留著一些奴隸社會流傳下來的習慣,若有人破產賣身,就會淪為奴隸,失去自由。而孔子的家鄉魯國有這麼一條規定,凡是在外看到魯國的人民成為了奴隸,若能將其贖回祖國,就可以到官府領取一筆不菲的獎賞。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有一次,子貢剛好解救了一名魯國奴隸。回到家鄉後,子貢認為,我救人只是因為看到同胞受難於心不忍,並非為了金錢,於是拒絕了官府的獎賞。

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後,認為子貢助人不圖回報,因而到處宣揚子貢的道德事蹟。這話傳到了孔子耳朵裡後,孔子把子貢叫到跟前進行了嚴肅的教育批評。孔子對旁人說,子貢救了人不領賞金,他自己的美名會被傳頌,但也把他的道德標準強加在了別人身上,這樣以後就不會有人再願意去贖回那些淪為奴隸的同胞了。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孔子一生強調“仁愛”。在他看來,子貢贖人不領賞金,只是一種小愛,將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強行拔高後,反而損害了大愛的初衷。如果別人贖回了奴隸又收了獎賞,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導致普通大眾不願意再去解救魯國同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子貢這樣其實是一種自私的做法。

子貢做好事不收錢,孔子卻劈頭痛罵:此事做得太過自私!

胡適先生曾說:“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在德治與法治發展共舉的今天,是否應當過於推崇所謂的“道德模範”,孔子與子貢的這個故事,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