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孤獨症, 快三歲了卻不會說話, 這是什麼情況?

昨天晚上,一位家長在後臺給我們留言說:老師你好,咱們機構上課的孩子裡有快三歲還不會說話的嗎?數量多不多啊?我兒子就是這種情況,人家大夫說不是

孤獨症

,發音器官和腦子也沒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啊?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不會說話就和孤獨症掛在了一起,好像只要寶寶的語言能力跟不上,大機率就是孤獨症的問題。我們要知道,雖然語言能力的低下很可能和生理機能的異常有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就是單純性的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遲緩是孤獨症的症狀之一,孤獨症兒童最大的特點其實是重複刻板的行為以及面部表情的缺乏。他們經常用尖叫和哭鬧錶達自己的不舒適或需要,且對父母不產生依戀,這和分離焦慮嚴重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有著很大的不同。

那麼,孩子這麼晚還不會說話,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不是孤獨症, 快三歲了卻不會說話, 這是什麼情況?

點選載入圖片

輸入夠了,輸出才能合格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想必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因為說話是太過普通的行為,好像不需要刻意學習就能掌握。其實,語言習得是我們在嬰幼兒時期的前四年時光中進行的,其中的艱辛因為記憶的原因早就讓我們忘記了。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健康的聽力系統就從外界不斷接收各種聲音資訊,然後再由

大腦

儲存和分析。起初的幾個月裡,嬰兒還不明白語言和其他聲音的區別,透過將近一年的語言刺激,我們才逐漸模仿大人說出第一個詞。

也就是說,

語言其實是由大量的高質量語言資訊堆疊產生的。

大腦不斷地對接收到的語言資訊進行分析和歸類,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孩子慢慢地明白特定詞彙和實際事物之間一一對應的關係。在此期間,發音器官也透過不斷地發聲發育成熟。

所以,

語言的輸入是輸出的前提。

沒有巨量的高質量語言資訊,說話也就無從談起了。就像上世紀新聞中經常出現的狼孩,他們長期聽到的只是狼的嘶吼,也就不會說人類的語言了。

國外有一項長達18年的跟蹤調查顯示,中產階級及其之上的家庭在孩子前三年給予的語言資訊量要不普通藍領家庭多上3000萬個單詞。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夫妻雙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所進行的育兒方式也更為科學合理。

不是孤獨症, 快三歲了卻不會說話, 這是什麼情況?

點選載入圖片

暫時的落後不代表一生的失利

有句俗語叫“三歲看老”,意思是透過一個三歲孩子的行為舉止便可以感受到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深刻地說,嬰幼兒時期就養成的行為習慣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可是,我們不也在信奉“人定勝天”的觀念嗎?

當一個孩子在兩三歲發生語言發育遲緩時,極少有父母會認為寶寶這一生可能就這樣沉默地度過了。我們面對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秉持兩種信念:一是等待觀察,也許孩子會自愈,一是及時干預,用外界力量加速孩子的康復。

在我們十幾年的矯正生涯中,選擇第一個觀念的家庭佔大多數。雖然每每看到孩子因為家庭的耽誤而導致語言發育遲緩不斷加重時,我們總是替父母著急,但一些家庭依然對語言矯正持懷疑態度。

也許孩子暫時的落後會奇蹟般的好轉,但事實告訴我們並非如此,更多寶寶的情況已經上升到譜系障礙,甚至在進入學齡後出現一系列與智力發育相關的問題,什麼學習困難、社交障礙、性格異常等接踵而至。

不是孤獨症, 快三歲了卻不會說話, 這是什麼情況?

點選載入圖片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在進入小學後的成績會比同齡人差一些,這是幼兒時期認知能力不足導致的。認知能力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活動,包含了大腦思維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差的孩子認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低下,如果介入干預及時的話,這種落後是可以消除的。相反地,干預不及時就會影響學齡時期的學習能力。我們總說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比智力水平更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很多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比其他小朋友要低,如果不在出現語言障礙後及時消除繼發性影響,那麼智力的降低是肉眼可見的。有證據表明,未完全康復的語言發育遲緩會導致5歲之後智力的永久性損傷,且是不可逆的。

所以,早發現早干預永遠是解決孩子語言問題的不二選擇,我們不能讓暫時的落後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根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