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第一個孩子照書養”,這句話不僅僅是形象的比喻,也是現實中的寫照。

初為人父母,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都是手忙腳亂的,初初望著呆萌呆萌的新生兒是喜悅的,寶寶一旦哭鬧起來,父母也是無措的。

因為沒有足夠經驗的常識,又看不懂孩子的肢體語言,就會單純地以為孩子哭就是餓了。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這個時候往往母乳餵養的寶媽,只要看到孩子哭了,也同樣會認為是寶寶餓了。而沒有進行母乳餵養的寶媽一看到孩子哭了,就手忙腳亂地去找

奶瓶

、奶粉、水等進行兌奶。

若孩子真餓了,就會停止哭鬧抱著奶瓶一頓吮吸,如果不是孩子餓了,寶寶雙手會不停地撓奶瓶。

此時,面對正常吮吸奶水的孩子,寶媽是安心的;若面對不肯接受餵養的寶寶,寶媽是驚慌失措的,也是無助的,這是她們不禁會疑惑:寶寶既然不是餓了,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哭鬧呢?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這就需要新手爸媽們認真學習和觀察了,此時期的寶寶會哭鬧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寶寶生理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

,比如:寶寶感受不到媽媽在身邊,缺乏安全感時;寶寶穿的衣服過多感到不舒服時;寶寶餓了時;寶寶的尿不溼滿了感到不舒服時、寶寶受到驚嚇時……這些情況都是會造成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第二種:寶寶發育成長的需要

,此時寶寶不會講話,不能行走,有時會透過哭鬧做類似於鍛鍊的行為,而且響亮的哭聲會增強寶寶的肺活量。

第三種:病理性哭鬧

,孩子生病了會哭鬧,他(她)的哭鬧會帶有一定的肢體動作。此階段的寶寶常見的症狀如:感冒、發燒或是腹絞痛等,需及時送醫進行治療。

想要知道寶寶的哭鬧是哪種,又怎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這需要年輕的爸媽們進行細心的觀察。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寶寶一旦哭鬧,必定是有原因的,新手爸媽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

先檢查一下孩子的衣著,是熱了、冷了、還是尿了,及時對外在的因素進行調整。排除掉外在的因素外,再用手摸一下孩子的額頭或身體,有沒有發熱來排除孩子是不是有生病的症狀。

兩種都排除後,再來觀察一下孩子的臉色,看看有沒有與平時不一樣?是不是很有精神,確定寶寶是因為生理需求的不滿足而哭鬧,還是寶寶有了病理性的痛而哭鬧。

這些是初為人父母必須要學習的一步,這也是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根據育兒專家的建議,孩子的哭鬧大約有幾種,可以為新手爸媽們作為區分寶寶哭鬧的依據,具體如下:

1、寶寶打著哈欠、眼睛時睜時閉、發出嚶嚶的哭鬧。

這說明寶寶困了,但感覺不到熟悉的味道而發出的不滿,這時的寶媽需將寶寶摟在懷裡,輕輕拍他的背部,或哼唱兒歌,給他(她)以足夠的安全感,寶寶的哭鬧會逐漸停下來,慢慢進入睡眠。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2、寶寶聲音不大的吭吭得哭鬧,左右輾轉,好像非常不安的樣子。

此類情況說明寶寶是外在環境造成的不安,他不舒服了。那寶媽就要看看是不是衣服穿多了少了?及時進行加減;還是尿了?及時進行更換。幼兒時的寶寶是單純的,一旦他(她)感覺變得舒服了,他(她)就會停止哭鬧。

3、寶寶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嗷嗷地叫,有時還會歪頭左右尋找物品吮吸。

說明他(她)餓了,此時的寶媽只要進行餵養就可以安撫寶寶的哭鬧。正確的餵養需要有規律,一般兩個小時左右進行餵養一次,才不會影響寶寶的成長髮育。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4、寶寶睜大眼睛,大聲地哭,臉部也沒有不安的表情,說明寶寶想要有人陪他玩。

寶媽此時需要放下手中的其他事項,牽牽他(她)的小手,動動寶寶的小腳,或是拿玩具逗逗,一定要陪寶寶互動玩一會,他(她)才會停止哭鬧,這也是孩子認知增長、成長髮育的需要。

5、寶寶在睡眠中突然尖聲的哭鬧,或者正常玩樂時突然尖著聲音哭鬧,有時會蜷著腿,看上去也沒有精神的哭鬧,這說明寶寶生病了。

這也是寶爸寶媽們最擔心的一種哭鬧,此時父母需要及時將寶寶送醫院進行確診,找到原因及時治療。這都是歷代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常識。

寶寶哭鬧分三種情況, 切勿一哭就以為是餓了, 新手爸媽要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不能夠走回頭路的。

為撫養一個寶寶的健康成長,這需要年輕父母多看書,進行科學的餵養,也需要多向長輩們進行溝通、交流,吸取經驗。

養育一個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光寶寶的哭鬧都有這麼多種因素,新手爸媽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才讓寶寶健康的發育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