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逗弄孩子,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愛娃就要尊重他的感受!

網上有一段影片,一位媽媽給了姐姐一個大羊排,而小女孩只能坐在旁邊委屈的看著姐姐大口啃羊排,姐姐和媽媽看著女孩一直笑個不停。

女孩豆大的眼淚一直往下掉,看著讓人心疼,最後媽媽給了她一個羊排,女孩啃了一口,媽媽問女孩現在開心了吧?開心就笑一笑。女孩勉強的笑了一下,眼角還掛著眼淚。

看完這個影片好心疼女孩,媽媽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卻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靈,當媽媽給姐姐羊排不給她時,女孩心理上就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被媽媽區分對待了,所以女孩才會哭。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或身邊的親朋好友會下意識地為了好玩去逗弄孩子,殊不知不正確的逗弄會對孩子心理會造成嚴重傷害。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

被大人欺騙、愚弄和嚇唬的方式捉弄,讓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會使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

隨意逗弄孩子,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愛娃就要尊重他的感受!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逗弄孩子的方式,一定要避免用以下幾類逗弄方式逗孩子:

1. 

欺騙類的玩笑行為

國外一檔節目,讓家長們騙孩子自己吃光了萬聖節的糖果,看看孩子們的反應。結果,孩子們反應激烈。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得太傷心,解釋道:“我是騙你的,糖果還在。”孩子依然痛苦地喊道:“我再也不喜歡你了!”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謊言,但是孩子心靈確實受到了傷害。

就像我小的時候面板黝黑,和全家人都白皙的面板都不像,媽媽總是開玩笑說我是垃圾桶撿來的,所以我一度非常自卑,害怕那一天被父母拋棄了。

成年人覺得只是一個玩笑,但孩子沒有能力分辨玩笑和事實,成年人說的話他就會全部當做事實。

這樣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也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2. 

恐嚇類的逗弄行為

抖音上有個影片,一位媽媽帶著三歲左右的小朋友站在食品店的櫥窗前,指著滷好的豬頭肉對孩子說:你看,這就是小豬佩奇的鼻子,這是豬媽媽、豬爸爸、還有喬治,他們一家四口被做成豬頭肉了。還有你看,這個是豬媽媽的豬蹄,也被剁下來了。

媽媽說的時候只覺得好玩,卻沒有注意到孩子瞪著眼睛,滿臉驚恐。如果說欺騙孩子會降低孩子對成年人的信任感,那麼恐嚇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讓他失去安全感。

很多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可能會嚇唬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為了討好父母,就安安靜靜聽從家長的話。但這個過程實際上已經給孩子埋下了恐懼的種子,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不利於孩子性格發育。

隨意逗弄孩子,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愛娃就要尊重他的感受!

3.

混淆性語言逗弄

前幾天,在餐廳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和朋友吃飯,媽媽看到朋友後就讓孩子喊阿姨問好,結果朋友立馬說喊姐姐,孩子左右為難不知如何開口,無助的看了一眼媽媽。結果朋友開玩笑的說道這麼大孩子了,還不會問好,看到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一定要喊姐姐,不能喊阿姨。

孩子怯生生的點了點頭,輕輕的喊了一聲姐姐。其實,在我眼裡孩子喊那位女性為阿姨非常貼合。結果,她的行為反而打亂了孩子的認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在下一次碰到同類情況後,就不知道如何處理。

4.

批判性語言逗弄

批判性的語言是指成年人故意語言挑逗孩子,刺激孩子去做某件事,而當孩子未成功或未達到自己預期時,使用一些諷刺挖苦的語言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進行否定。比如,一個學習舞蹈的小女孩被大家要求當眾表演一段,女孩不肯,有些成年人可能就會對孩子不斷批判,說“這孩子膽真小”、“這孩子上不了檯面”等言語。

這些話語會給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可能導致孩子自卑、膽小怕事等心理問題。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過: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而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天真幼稚,讓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但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一定要拒絕不合理的逗弄孩子,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當面對逗弄孩子行為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隨意逗弄孩子,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愛娃就要尊重他的感受!

1.

家長注重言行,樹立榜樣

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平時注重自己的言行,不隨意逗弄孩子。當有人逗自己的孩子時,要禮貌拒絕,或者找個理由把孩子帶開,從而慢慢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教會孩子如何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懂得禮貌待人。

2.

尊重孩子的感受

當家長髮現孩子被逗後有不良情緒時,要及時開導,告訴孩子逗他的成年人不是有意的,使孩子不產生怨恨之情。同時,家長要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同理心,當孩子因為被逗弄而情緒失控時,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

3. 

教會孩子說“不”

我們不能時刻站在孩子身邊保護他,所以,平時教孩子如何應對很重要。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成人的玩笑讓自己難受,可以拒絕,也可以走開。當大人們看到孩子的態度,漸漸地,也會停止逗弄行為。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為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呵護好兒童敏感的心靈,當發現有人用不恰當的行為或者話語來逗弄寶寶時,父母一定及時制止。

逗孩子有很多健康的方式,比如給孩子做個搞怪表情、誇張的肢體動作、一起做遊戲、模仿動物的叫聲或動作、還可以用語言表示對孩子的欣賞。不要為了有趣而用不適合的方式去逗弄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有義務去呵護孩子的天真純粹和敏感的心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