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晚未必是孩子笨, 還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

現在大部分家長的育兒方式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

《特殊教育》

雜誌顯示,我國幼兒語言發展長期處於一種低範圍、基礎薄、資訊獲取難度大的狀態當中。許多幼兒

直到七八個月左右才能得到父母有邏輯的迴應

,在這之前,父母的迴應要麼斷斷續續,要麼存在著資訊不全的情況。

說話晚未必是孩子笨, 還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

點選載入圖片

央視的資料披露表明,在我國90後的年輕父母當中,極少有人知道

兒童在出生後10日左右就會主動接收外界的資訊

,並且透過

大腦進行有意識地辨別

。很多人以為孩子到了百天、六個月才會認人,事實上這種源於動物本能的血親意識從出生後不久就已經開始了。

陪伴孩子,卻不知道早一點行動

一般來說,幼兒的語言從開始到逐漸成熟大概需要四年的時間,如果算上智力的成長,那就需要六年的時間。在這六年的時間當中,大部分家庭參與其中的時間可能還不到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當孩子已經開始利用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去獲取資訊的時候,父母們還有些懵懂不知。

有位家長疑惑“明明我都辭職回家陪伴孩子了,可自家孩子說話發展還是比其他孩子晚很多”。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引起了許多父母的共鳴,他們也紛紛表示不理解,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陪伴也要講究怎樣陪伴,可不是辭職回家天天看著孩子,讓孩子這也別動,那也別動,這可不是正確的陪伴方式。

從兒童智力發展的角度來說,

0-4歲是兒童大腦發展迅速的階段

,神經突觸會在不同資訊的刺激下收縮或擴張,假如此時他們

缺乏足夠的資訊刺激

,很多原本應該開啟的

神經通路無法貫通

,於是孩子不僅說話晚於其他孩子,就是整個人看起來也有些“笨”。

而這些,與父母的陪伴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陪伴孩子,可不是死盯著不動。

說話晚未必是孩子笨, 還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

點選載入圖片

語言刺激,才是雙向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2011年,《基礎教育研究》刊登了一篇關於家庭語言刺激對幼兒語言發展影響的論文,文章指出,

日常生活中的照顧者

父母關注程度

閱讀讀物的形式和方式

講完故事後的互動情況

父母對待幼兒表達錯誤的行為態度

以及

家庭語言媒介的接觸

均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存在著重要的影響。

然而這些,在90後父母當中沒有看見很好的體現。當然,可能有人說他們比較忙,平時都忙於工作,只有下班回來才有時間陪一陪孩子,這的確是目前許多家庭面臨的難題。但與此同時,語言病理學家溫徹斯特也指出,

保證每天一小時的家庭語言刺激

將有助於兒童激發潛力。

不可否認,確實有極少部分家長無法支撐每天一小時的語言刺激,但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每天花在某音、某手以及其他短影片平臺上的時間早早就超過了一小時。當然,也有家長非常“天才”,他們覺得既然是語言刺激,那抱著孩子一起刷短影片不就行了,這樣既滿足於他們的娛樂需求,也能刺激孩子的語言。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天才的想法,就是得注意一個後果:

孩子的智力、認知、邏輯、學習、表達都可能會變得一塌糊塗

。面對這樣的後果,小編建議各位家長還是不要貿然嘗試。

說話晚未必是孩子笨, 還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

點選載入圖片

最後,幾條建議

語言作為智力發展的七大因素之一,是任何人也無法分割的,除非他是上帝,直接賜予了智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和智力互相掛鉤,假如一個人的語言出現問題,那他的智力也必然會出現問題,比如多年前曾轟動世界的“印度狼孩”事件。

許多人之所以不重視語言的發展,是因為從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了語言,認為那不過是一個天生便能掌握的技能,所以不必花費時間去下苦功。然而,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語言對人類的重要性無以復加。現在的忽略,是對未來的不負責。

說話晚未必是孩子笨, 還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

點選載入圖片

因此,對於可能說話晚、正在經歷語言障礙,或者已經接受語言矯正的孩子父母來說,

這樣幾條建議需要我們珍藏

1。孩子語言成長的環境既不需要嘈雜,也不要太過單一;

2。當孩子出生後半個月到一個月內,父母們就該在照顧孩子時用語言挑逗;

3。進入語言仿音期後,父母、家庭、環境的聲音交流要注意孩子的模仿;

4。情緒的起伏要避免,防止影響到孩子的資訊刺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