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家庭教育針對更多的是家庭中、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行為。更多的是對這些行為背後原因的一種探索,一種揭秘,一種揭示,揭示出來的目的就是我們應該有正確的應對方式。

孩子膽小是怎麼回事兒?

這個的思考方向是孩子是生理的,還是心裡的膽小呢?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生理上來講

,我們確實有膽。通常說的肝膽相照,指的就是人類肝是處理血液的,是對人的血液進行過濾,進行清潔消毒,讓血液中增加一些對我們整個的身體的各個器官,更有用的內容加進去。膽是分泌一定的膽汁,一定的內容也是到肝的。肝和膽互相是支援的。

但其實還會對我們的胃有作用,對我們的胃的消化食品,也有不同的作用。

心理上來講

,一個人表現得孤獨、害怕、擔憂可真不是他不是生理的膽小,沒有人去測量過,你的膽是大還是膽是小。我們測量過腦袋的大小,可真沒有測量過膽的大小。

膽小其實說得更多的是心理,而一切的心理都

兒童是一個生命體,他是活的,最重要的是他透過自己的眼睛看到周圍大人與他之間的關係,以及大人的表現。他就開始複製,它是一種主動加被動的複製過程,有的時候是主動學你。他看著好奇,他主動模仿你,有的時候不是,有的時候是他身體真正感受到一件事的時候,不知不覺的複製。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比如說媽媽在廚房裡突然尖叫一聲。這個時候孩子會跑過來看媽媽怎麼了。媽媽看到的是地上的蟑螂,然後非常驚恐的面目表情和四肢誇張的動作。

這個時候孩子立刻就覺得很恐慌,因為

媽媽是孩子安全的保障

。如果這件事讓媽媽害怕了,孩子自己就會更害怕。自己的保障可能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那自己不知道該靠誰了,他就會更害怕,於是他就複製了一個害怕的源,那就是蟑螂。

如果爸爸媽媽怕蟑螂,並且做出過這樣的表現,尖叫、恐懼,然後害怕,面手發抖,面目僵硬,他就複製了,以後他也會害怕這個。這告訴我們一條,孩子的情感的外向和內向,鎮定和恐慌,實際上是對爸爸媽媽的複製。如果媽媽帶孩子過程中不鎮定,什麼事兒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然後什麼事兒都是立刻出現變化,不跟孩子做解釋,孩子就會一直處在慌亂之中。

慌亂之中,他就複製了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就是隨時都要關注周圍的變化,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恐懼感來自哪裡?

下面請你看看這道恐懼感哪裡來的題。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孩子到了三四歲,開始去幼兒園了,一些明顯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有的孩子外向,見到生人照樣表現自如。有的孩子更加內向,不敢說話,不敢表現自己,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自己的東西,也不吱聲等。這種情況,很多父母說,這孩子膽小。如下四個都是孩子膽小背後的原因,那麼幼兒園裡表現出來的內向,以及獨處、沉默的原因是什麼呢?

A、從小沒有獨自睡一個床過

B、爸媽出門上班前從來沒有提前解釋過

C、夜晚睡覺太黑了,沒有夜明燈

D、學走路時,經常摔倒或者小時候從床上滾落到地上過

思考題的正確選項應該是B,爸爸媽媽出門上班前從來沒有提前向孩子解釋過。

爸爸要去上班,我會離開你一段時間。媽媽這會兒要出門,兩個小時後會回來。這樣說孩子可能只有一歲,他不懂。他是不懂,只不過是不會反饋給你。

只要說了,他不用有任何的反饋,你說了他就知道會發生一些事情。然後看你可以走了。

可能他會不高興,但是他發現你又回來了,他就開始理解了你之前說的是怎麼回事兒了。只要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好,會安定。這個做法關鍵的核心就是交流,你只要跟他說話,不要在乎孩子是否立刻反應。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過度保護與交流欠缺

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對自己的孩子施加的教育。總喜歡看他反應,他沒反應,就認為是無效的。其實不是的。

恐懼感是哪裡來的,叫場景的驟變。

孩子實際上是左前葉大腦沒有發育,也就是說沒有連續性場景的認識。

不具備由一個場景過渡到另一個場景的邏輯連續性。於是現在眼前正在玩著一樣東西,突然被叫去吃飯。

吃飯以後,他好不容易剛安定一段時間,突然爸爸媽媽要出去,就剩他一個人,交給別人管。這種都是當下情景的快速變化,快速變化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他隨時都要警覺警惕,去關注下一個階段發生什麼變化。他所有對當下的不適應感、變化感造成了恐懼。

過度保護也會造成恐懼。因為過度保護是他什麼都還沒做呢,還沒來得及自己消化眼前這種變化的時候,你馬上就抱住他了,馬上就哄他了。這種做法就忽視了他自己安定性的理解,也就是說你沒有給他去消化眼前的情景,自己內心做出解釋。

如果沒有機會,自己內心做出解釋,情感和心理就是脆弱和單薄的,而對他進行交流,任何事情提前都會跟他說。

比如說像打針,看醫生,去幼兒園都是要提前跟他說的,提前一個星期每天都說他消化著消化著的漸漸就懂了。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安全感是什麼?

大家一定要知道育兒是科學,但是這科學的核心是什麼?

科學的核心就是因和果

,孩子內心形成的那些東西都是果,而因是什麼?不是他天生的膽,長得大還是小。不是他天生愛笑和天生愛哭,都是我們

大人對他的響應形成的一個規律模式

孩子認為是這樣的,安全感是變化中不感到驚恐,外界的變化與我無關。當外界發生任何變化,他眼前的事兒照做不誤,這種感受就是一種安全感,就是一種安定的感覺。

1.多變的媽媽。

定海神針指的是外界再怎麼變,波濤洶湧,風起雲湧,風暴驟降,照樣定在那個位置上。

而誰是孩子安全感的定海神針呢?是媽媽。

孩子眼前的一切的感受的建立,都取決於多變的媽媽。

所謂多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高興,一會兒聲音音量高,一會兒音量低。

什麼事情的音量都要控制在標準穩定的情緒下,任何突發事件都讓自己冷靜。

先看,看明白了,讓孩子知道你關注了,但不要做動作。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2.驚恐的反應。

任何爸爸媽媽看到蟑螂,看到外界的驚恐的響應,如發出聲,提高音量,面目表情的變化。孩子都學的快。孩子學罵人學的快,就是這個原理,因為罵人的時候聲音有抑揚頓挫,起伏,有表情配合,又有當時的事件。

3.變化無預告。

你的恐懼孩子一下就會學會,複製的極快。尤其是驚恐的反應,複製的更快。所有爸爸媽媽會有變化而無預告。這是跟大家講的基本原理。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談孩子的安全感,

那到底什麼是安全?

安全感是他內心對自己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不在乎外界變化。

我講了原理和作用機制。那麼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給孩子一個寄託物。

給他一個寄託物的原因是什麼?你一定發現你家孩子喜歡枕頭,或者喜歡被子等等,那就是他的安全感的寄託物。

應該孩子一個能能帶著走的這樣的東西,像小朋友的半個身體那麼大或者三分之一身體那麼大。

當你給他這個的時候,爸爸媽媽們說它陪伴著你,它就是我,就像我會陪伴著你,它就是我,我也喜歡它。

它也是我喜歡的東西,這叫我的情感寄託物,爸爸媽媽也有情感寄託物。這時候如果他喜歡它。上幼兒園就讓他帶著,給孩子說,你帶著它,就如同媽媽在你身邊。想媽媽了,難受了,看一下它,抱抱它,媽媽就知道了,媽媽也會透過它抱抱你。然後你在孩子面前抱著這個,抱到自己的胸前,親近它,再親近孩子,

這就叫一個情感寄託物,也叫情感鎮定劑。

兒童膽小,是真的嗎?你家孩子膽小嗎?

如果孩子在0到3歲前,你沒有對孩子的哭聲做正確的響應,到四歲孩子很喜歡哭。你仍然要用我教你的方法,方法是沒有錯誤的,上篇給大家講了。一個是

“看”

,當他的哭的時候走到到他跟前,讓他意識到你已經有了響應了,看著他。

只有哭聲停止,你再說說,就是

“猜”

。當孩子大了,你不用猜,你猜給出選項就可以,讓他說出來是什麼,他一旦說出來是什麼,不要行動。跟他說下回不哭,把你的要求說一遍,現在讓他就要複述。說完了以後,你說你能幫著做,但是下次你要自己做,說好時候可以做。

要說一個時間段,要給出條件。比如明天可以,兩個小時後可以,或者給出地點條件或者時間條件。

你如果不能做,那要說這個時間不行,這個地點不行。這就是我教你漸漸恢復孩子大腦自己調理清楚,控制外界,而不靠哭聲,控制外界的一個矯正的過程,就看你是否能堅持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