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關於孫鶴教授“夾史問題”

的一點

個人

看法

■梁培先

有關孫鶴教授“夾史問題”被持續關注,作為熟知孫鶴為人的相知朋友,為一位以學術立身、且人品高潔的學者遭遇自媒體時代的如此攻擊而感到痛心。我覺得有必要出來說幾句。

先談問題的焦點,即顏真卿《祭侄稿》“刺史”之“刺”字做“從夾”處理一事。孫鶴說:顏真卿寫了錯字。這是她遭受攻擊的目標所在。而最初起源的攻擊者也是我的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一位書法家,他攻擊的就是這一點。從書法家的角度來說,但凡寫過漢隸、北朝墓誌以及初中唐楷行書的,都熟悉這個“從夾”的“刺”字寫法在這個時期非常普遍。但是,他或許並不知道,孫鶴教授的主業是文字學,書法為副業,難道孫鶴不知道“從夾”的“刺”字在上述的歷史中是常見的嗎?她當然知道,只不過,她說顏真卿寫了錯字,這是文字學家的職業習慣所然。即站在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顏真卿這種寫法是錯字。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顏真卿《顏家廟碑》區域性

那麼,孫鶴教授的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呢?我們察看一下顏真卿的書法,可以

發現

,《祭侄稿》創作於乾元元年,即758年,是“從夾”的寫法。而之後的大曆九年(774年)顏真卿創作的《幹祿字書》,按照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版施安昌先生編的《顏真卿幹祿字書》版本,卻是兩種寫法都有。再往後,大曆十二年(777年),顏真卿的《李玄靖碑》寫做“刺”,與我們今天的寫法完全一樣。但是,在更晚建中元年(780年)的《顏家廟碑》中又出現兩種寫法互見的現象。這個往復的過程說明了什麼呢?我相信,作為文字世家的顏真卿,在此也是有點“犯嘀咕”的。“從夾”,是自漢隸以來的固有寫法,然而,它不符合《說文》的字法規定;而寫成“刺”,雖然符合了《說文》,但是屬於當時正字之後的新寫法,碑文驟然採用,容易使觀碑者感到陌生、不利於識讀。因此,在《李玄靖碑》“刺”字只出現一次的時候,顏真卿選擇了新的“刺”的寫法;而在《顏家廟碑》這個字出現兩次時,則一個做“刺”,一個仍是“從夾”的“刺”。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顏真卿

《李玄靖碑》

區域性

問題是,今天的文字學研究是如何看待這個“從夾”的“刺”字寫法的?施安昌先生編的《顏真卿幹祿字書》前言中,將《幹祿字書》中的正字與許慎《說文》、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的正字加以比較,按照“說”(《說文》)、“字”(《幹祿字書》)、“石”(《五經文字》,因其附刻於《開成石經》,故簡稱“石”)、“經”(《新加九經字樣》)、“同”(異體字)、“訛”(訛變之字)六大類,製作成一個表格。在這個表格中,“刺”字的後來寫法居於第一欄,即符合《說文》者,為最權威寫法;而“從夾”的寫法則居於最後的第六欄,屬於訛變的文字(圖3)。需要說明的是,按照表格製作者的分類,“其他各行為同一字之不同寫法,籀文、古文、俗字等隨字附註,今用字一併寫入‘同’欄內”,即訛變的文字也不屬於“俗字”的範疇,而是六類文字寫法中最不可靠的一類(圖4)。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圖3 施安昌《顏真卿幹祿字書》區域性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紫禁城

出版社

版本中的這個“從夾”寫法,在更早期的版本中是沒有的,施安昌先生前言的表格名稱是《補表》。也就是說,有可能顏真卿當年書寫的《幹祿字書》只有“刺”這一種寫法。在顏家的字書中,顏真卿非常清楚這個字應該寫做“刺”,而不是“從夾”的寫法。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圖4 施安昌《補表》

鑑於本人閱讀所限,只能以施安昌先生的表格分類和上述史料說明,孫鶴教授的觀點並非無端地指責古人,而是以一個嚴肅的文字學家應有的態度來看待顏真卿《祭侄稿》中這個字的寫法。實際上,寫成“刺”而不是“從夾”的寫法,應該是宋以來書家們普遍的做法,比如黃庭堅《範滂傳》中就寫做正字之後的“刺”(圖5)。也就是說,在後代,“從夾”的寫法已經被當作錯字處理,被書家們自動拋棄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圖5

黃庭堅《範滂傳》

區域性

附:女博士在央視為顏真卿挑錯字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㓨”字

一段某書法博士在某個書畫欄目裡給顏真卿《祭侄文稿》挑錯字的影片引發了熱議。

她在這檔節目中表示:“顏真卿《祭侄文稿》中將‘刺’字寫成‘夾’,本身就是個錯字,但是顏真卿自己也不知道。”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節目中指出的《祭侄文稿》錯別字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被稱“天下三大行書”之一。此話一出遭到了網友質疑。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那這個字有沒有錯呢?

自漢代隸書興起之後,“刺”字在多數情況下被寫成“㓨”,在漢碑、二王法帖、唐人書法名跡中很多都被寫成“㓨”。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東漢《石門頌》中的“刺”

比《祭侄文稿》更早的《石門頌》(148年)就已經將“刺”寫成“㓨”。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楊淮表記》中的“刺史”

漢隸名碑《楊淮表記》(173年),“刺史”也是寫成“㓨史”的。

原來“㓨”字同“刺”字,顏真卿沒有寫錯。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書法軟體裡刺的寫法

網友紛紛吐槽:太不專業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梁培先:孫鶴沒錯,顏真卿確實寫錯了!

專業領域的錯誤,作為普通觀眾幾乎很難辨別。書法博士的“含金量”足不足是一方面, 面對大多數非專業的普通觀眾的美育普及,節目在稽核方面是不是也應該更嚴謹一些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