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慘淡面臨停產,極星如何否極泰來?

即便極星宣佈旗下

Polestar1

(配置

|詢價)

正式開啟預售,但是仍然被傳出其將要面臨年底停產的窘境。面對整體銷量不佳的事實,極星又該何去何從?

銷量慘淡面臨停產,極星如何否極泰來?

Polestar 1混動 點選瞭解詳情

日前,極星官方宣佈,即日起,旗下旗艦車型Polestar 1開始在極星成都生產基地進入2021年全球新訂單的生產環節,使用者可以前往極星空間試駕以及在官網進行預訂。

與此同時,網上又傳出不太和諧的聲音。有訊息稱,Polestar1或於2021年後停產。未來,極星將會全面主攻純電動產品的生產。極星中國對此表示,本年度極星還將繼續聚焦Polestar1和Polestar2的全球交付和使用者服務。雖然並未得到官方的證實,但是Polestar1全年十位數的慘淡銷量,也在預示著其最終的結局。

公開資料顯示,極星是沃爾沃汽車集團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擁有。早在1996年極星就與沃爾沃汽車在賽車運動領域展開合作;2015年極星被沃爾沃汽車全資收購;2017年,極星推出定位於電驅混動GT轎跑的Polestar1,在純電動模式下行駛里程約為135公里,被稱為世界上純電續航里程最長的混合動力汽車。

2018年4月Polestar1在北京車展上市,官方宣稱該車每年限量500輛,售價為145萬元。據瞭解,Polestar1在四川成都的極星自有工廠生產。彼時的極星中國區總裁吳震皓曾表示,未來3年內,該工廠僅保持年產500輛、日產3輛左右的生產計劃。3年後,會根據品牌規劃,再做進一步調整。

或許吳震皓對於Polestar1的市場反應也始料未及。Polestar1在2018年上市後,銷量慘淡,國內機動車上險量資料顯示,2020年全年Polestar1上險量僅為24輛,距離限量500輛還有很大差距。

銷量慘淡面臨停產,極星如何否極泰來?

Polestar 1混動 點選瞭解詳情

Polestar 1混動

Polestar 1混動

145。00-145。00萬元

詢底價

Polestar 2

Polestar 2

41。80-41。80萬元

詢底價

蔚來EP9

蔚來EP9

未上市

詢底價

儘管Polestar1銷量慘淡,但是事實上,Polestar1的釋出,其更大的作用是側重於彰顯品牌和理念而非帶動銷量,秉承著“首款車型打品牌、第二款車型走銷量”這一發展路徑。以

蔚來EP9

為例,蔚來EP9於2016年面世,是蔚來汽車推出的一款電動雙座雙門超級跑車,也是該品牌的首款全電動汽車。每輛EP9的售價就高達120萬美元,僅計劃生產16輛。

在極盡鋪陳之後,作為走量車型的Polestar2於2019年4月上市。該車定位於豪華純電中型車,官方指導價格為29。8-41。8萬元。單從價格而言,在釋出之初,

Polestar 2

(配置

|詢價)

就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對標特斯拉Model 3。極星全球CEO Thomas Ingenlath曾公開表示:“極星的目標不僅是成為特斯拉在中國的強有力挑戰者,更要從更寬泛的BBA等傳統豪華車玩家手中搶蛋糕。”

2020年8月,極星官方稱將在中國、歐洲以及美國銷售Polestar 2,目標是在兩到三年內實現5萬輛以上的年銷量。然而這款被視為走量的產品並未實現其目的,上市之後銷量依然慘淡。根據中汽中心資料資源中心資料顯示,極星2020年全年上險量僅為365輛,在豪華品牌中,位居末尾,遠不及特斯拉和蔚來。

禍不單行,質量問題頻出則使得極星品牌深陷窘境。Polestar2在交付後已連續兩次因存在安全隱患在國內召回,其中,2020年10月召回110輛,2020年11月召回551輛。除此之外,去年10月極星官方曾宣佈將在全球範圍內全面召回Polestar 2轎車,召回原因為逆變器故障和高雅冷卻液加熱器故障,召回數量達7,736輛。反觀極星2對標車型Model 3,其銷量在上市之後,可謂節節攀升。在2020年11月和12月,連續兩個月銷量突破2萬臺大關。

銷量慘淡面臨停產,極星如何否極泰來?

Polestar 1混動 點選瞭解詳情

另外,與特斯拉快速建立線下體驗店不同的是,極星在全國的體驗中心寥寥無幾。這與極星中國區總裁高竑對外宣稱的擬在2020年底,極星要在中國市場佈局20家體驗店的計劃有著不小的出入。

2020年3月曾肩負著提振極星中國市場銷量的高竑,接替吳震皓擔任極星中國區總裁。儘管高竑已是車圈“老人”,曾任大眾集團(中國)負責集團銷售規劃的高階總監,並且在大眾、賓利等多個品牌擔任過銷售、經銷商網路發展等高階管理職位,但是翻看履歷,不難發現,高竑鮮有在新能源方面的經驗。而隨著諸如寶馬、大眾、豐田等傳統主流車企加速佈局新能源領域,以及蔚來、特斯拉在新能源領域的攻城掠地,早早邁入新能源領域的極星,是否能彌補此前戰略上的失誤?而慘淡的銷量又是否會令高竑倍感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