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張愛玲曾說,“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家鄉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有味道的,也許是軟軟甜甜的糯米的香氣,也許是飄散到千里之外的嫋嫋煙火氣,再也許是村口的那棵老樹下濃濃的鄉音傳到我們心裡的安寧。

距離上一次回到故鄉,已經數不清有多少的時光了,每次與自己的回憶重逢的時候,總是會生出許多的感慨,曾經那片孩子們最喜歡玩的樹林,如今早已經只剩下了光禿禿的幾棵老樹,曾經我們極愛去玩的小山坡,如今也早已經修起了筆直的馬路,曾經那些極其偏愛我們的人,如今早已經不在這個世世代代生長的地方了。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人都是喜歡往外走的,山的那邊是海,還是依舊是山,年少之時的人們總是想要出去看看的,可出去以後,再回來,一切就都變了模樣,時光在走,人會老去,故鄉也許會停留在光陰的縫隙裡看著人間的世事無常,依舊不動如鍾,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再也無法去見那些停在時光深處再也無法走到現在的人。

很多的事情都是來不及的,我們只能笑著流淚,只能好好地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張嘉佳在《雲邊有個小賣部》裡寫道,“在大多數人心中,自己的故鄉後來會成為一個點,如同亙古不變的孤島。”

鮮花盛開的地方,會有春天的希望,炊煙升起的地方,也會有無數的遊子再也回不去的故鄉,明明它就停留在哪裡,明明它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模樣,卻偏偏時過境遷,我們都變成了故鄉里最拘束的客人。以前回老家,總是會和父母一起,曾經鄰居家的老爺爺會說一句,你家孩子又長大了,現在結婚了沒啊?可沒有父母的老家,彷彿我們只是去往了回憶中的某個地方,哪裡不是我們的歸處,也沒有我們的容身之地,明明是同樣的容貌,明明是同樣的衣著,街角處坐著的鄰里街坊卻都在探究著這個人是從哪裡來的遊客。

“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父母對我們來說,有的時候並不只是血緣關係的牽掛,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安心的歸宿,好像有了他們,故鄉就是故鄉,有我們小時候的頑皮,有我們曾經的長大,也有我們那些美好的記憶,沒了他們,再美好的回憶都只剩下了蒼白,再難忘的歲月也只剩下了惆悵。一個人走得越遠,對故鄉的依戀就會愈發的濃重,會懷念故鄉的風,懷念故鄉的水,也會懷念故鄉的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龍應臺的《目送》裡有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離別,一場場的重逢,總有人會等在原地,也總有人隨時都會離開。

對於父母而言,小時候看到的是我們一步一回頭的依戀,是逼著我們自己長大的放手,是想保護卻不得不放手的無奈,長大之後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離別的背影,是一次又一次等不到人的希望落空,是想要留卻不敢留的遺憾,也許父母與我們的緣分真的是不斷地漸行漸遠,我們會長大,他們會蒼老,我們會迎來新生,他們會迎來死亡。

“在沒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沒有了父母的故鄉,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味道,隨之而來充斥我們心間的是一種陌生而又蒼白的失落感,就好像在別人的家裡做客一樣,你提前演練了無數遍,卻發現真正達到目的地的時候,和自己想象中的一點都不一樣,那個原本會有好多孩子玩的鞦韆架,如今只剩下了幾塊殘破的枯木,那個原本散發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屋子,如今早已經在風雨的侵蝕之下剩下了斷壁殘垣的破敗。

很喜歡史鐵生說過的一句話,“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也許吧,故鄉是存在於我們記憶的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也許它並不大,只坐落著幾十戶人家,也許它也並不好,那裡有很多人這一生都沒機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在那裡有我們最好的童年,最親的人,最愛的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