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什麼難學

當今中醫學在整體上呈現衰弱的格局,原因固然很多,但其本身表現在學術和臨床上的難學、難用則是一個重要方面。清朝巨匠葉天士在晚年曾告誡後代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而發此感慨者又並非個別。那中醫學究竟難在哪裡?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一現象呢?

中醫為什麼難學

首先是對學術思想的理解、領悟和把握難。中醫學不僅直接脫胎而且完全和傳統文化一脈,國學淵藪——《易經》《老子》《論語》中的哲學思想,直接就是中醫學術靈魂的本身,故唐朝大醫孫思邈嘗雲“不知易,不足以言醫”。因此中醫學所天然賦有的迥異於以工具理性見長的西方哲學的形象思維特質,就決定並形成了其學術上抽象說理形象把握,從而給人似乎模糊籠統靈活不定難以把握的特點,這就要求從學者必須具有與此學術特性相應的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擅長聯想、想象、領悟和思辨。但每個人在邏輯與形象兩大主要思維形式上的側重與能力則主要取決於先天的秉承,因而存在著長短強弱的不同。就根本而言,東西方醫學迥異的根源,在於對世界的認知與思維方式相異的哲學基礎。故中醫最難在思維,根基在哲學,兩者是決定醫師最終所能達到的學術境界與業務高度的先決條件和根本保證。

中醫為什麼難學

其次是古代醫籍文字簡約古奧難懂。俗語所謂“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是說文人學中醫比較容易。這是何故?一是文人通曉文史哲,因此而所具備的文化底蘊、思維向度與能力為他們對理解、領悟中醫的學術思想和技術的良好應用奠定了基礎;再則又以其文化水平高而自然解決了閱讀醫書的文字障礙。“儒醫相通”的說法,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古代醫師的文人特性。不通古漢語的弊害,不僅讀不懂古書,更在於思維方式和能力的難以培育和加強。

第三是知識結構所要求的全面性所致學習困難。中醫學是人、病、自然三者兼顧而並非純技術的學科,是社會、自然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故除了專業知識外,還需具備廣泛的其他知識。正因此,《黃帝內經》才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對人才的全面要求。

第四是知識轉換成能力的困難。中醫臨床知識的學習和從師襲技容易但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難,要用活用好則更難。因其臨床直接受承於學術和思維特性的主導,故在技術應用時缺乏西醫那樣明確直觀、標準統一、對應性強的可操作性。有了知識難以致用而更需智慧駕馭,中醫也是智慧學的本性使得醫師自身能力的形成和培育要經歷漫長的過程。為什麼都說西醫好學而中醫難學呢?主因之一就是兩者在知識與能力切換上難易明顯不同,而這同時也是由中醫的技藝性和實踐性都很鮮明強烈的特性所決定的。

中醫為什麼難學

最後是成才時間過長所帶來的從業者難有恆心恆力的困難。有學者在對古今中醫人才的成長時間作了專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成才的平均年齡是55歲,即到了現在快要退休的年齡,一位中醫才能較為嫻熟地正確運用理法方藥而體現出中醫學的真實力量。民間所謂“少年木匠老郎中”的說法,正是這一特點恰切的形象說明。

綜上所述,其實也反映了中醫學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故凡缺乏或格滯傳統哲學素養及思維方式、欠缺文人才情、沒有對中醫的終身摯愛、恆心和勤奮的人,要想有所作為應當是非常困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