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陳洪標|文【全文字數1511字,圖片14張】

拍賣了160萬的一幅畫荷花的彩墨畫,被人懷疑是“抄襲”黃永玉的重彩荷花?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的彩墨花卉系列作品(區域性)。

為什麼專家反而說,不是“抄襲”,而是被畫家的高超技法給“騙”了,讓大家誤以為是“抄襲”!

今年98歲的黃永玉,畫荷花是他的看家本領之一,在畫壇上有“荷痴”雅號。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黃永玉荷花圖之一。

因為畫了一幅單眼貓頭鷹,而被人揪住小辮子,被下放農村幹校,一呆就是10年。

每天出工來回的路上,都要經過一個長滿荷花的池塘,也從那個時候,黃永玉喜歡上了荷花。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黃永玉荷花圖之二。

每天在幹完農活,都在速寫本上畫一兩幅,日復一日從未間斷,畫了8000多幅荷花速寫,這成了他平反後唯一帶回城的“寶貝”。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黃永玉荷花圖之三。

這些寶貝後來讓黃永玉走向畫荷花,並揚名立萬的資本。對荷花的創作總有源源不斷的靈感,他笑稱是“十萬狂花入夢寐”。他畫荷花的作品中,重彩荷花在畫壇上獨樹一幟,無人能比。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作品《繁華入夢》系列。

這幅被懷疑“抄襲”黃永玉的重彩荷花的畫作,出自國家一級美術師趙寒翔,是他的“繁華入夢繫列”作品之一。在2019年4月28日“上之角”拍賣公司舉行的“全球高階藝術品——水墨韻漾”專場拍賣會上,以160萬人民幣成交。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作品《繁華入夢》系列。

初看趙寒翔的這幅畫,在色彩上確實與黃永玉的重彩荷畫有相似之處。

但是細看不難發現,用色和手法有著很大的區別。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拍出160萬元的畫作《繁華入夢》系列。

黃永玉用色濃、重,但各有區別,色彩的邊界明顯,手法傳統。而趙寒翔的手法頗具創新,極為罕見,比如用多種顏色進行衝墨的手法,使各種顏色之間相互滲透,融合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層次,色重而不渾濁,畫面沒有因色雜濃重而出現髒的感覺。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系列。

黃永玉畫的荷花,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重彩工筆型(見上圖二);一種是突出花瓣,不但有形似,而且鮮豔無比(見上圖三);還有一種是花和葉都變形,花瓣成了長條形的色塊,荷葉則虛化成小點點,熒光閃閃(見上圖四)。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系列(區域性)。

這與趙寒翔在造型上同樣有著很大的不同。趙寒翔的畫中除了花瓣有點像荷花,其他的很難一眼看出。用的是無骨法大寫意,荷葉的色塊成不規則的墨團,有著暈染的效果。荷梗呈枯墨、黃、硃紅、白等顏色,寫的痕跡很重。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系列。

最大的區別在於整體給人的視覺感受。看黃永玉的荷花,一目瞭然,它只能是荷花,而看趙寒翔的荷花,有著“花非花,霧非霧”的妙趣,在似與非似之間。你甚至看不出具體是哪一種花。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作品《繁華入夢》系列。

趙寒翔的彩墨花卉系列,更多的只是借花卉表達一種概念,一種象徵,尤其是大潑彩的葉子,有時疾如風暴,有時恬靜如夢幻,它所表現的花與葉只是一種情緒。這種奇妙的感受,就是趙寒翔要向觀眾傳達的藝術多樣性的視覺感受。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作品《繁華入夢》系列。

專家說,由此可見,趙寒翔的荷花與黃永玉的荷花沒有多少內在的關聯,根本不存在“抄襲”,似乎還是趙寒翔技高一籌,把大家的眼睛給“騙”了,誤以為是“抄襲”!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趙寒翔彩墨花卉作品《繁華入夢》系列。

正因為趙寒翔畫荷花的與眾不同,獨樹一幟,他的彩墨荷花成為了國禮,贈送給挪威首相索爾貝格。

索爾貝格說:“我很喜歡這幅畫,它會掛在我的首相辦公室,我退休以後,我也不能帶走它。讓它永遠掛在首相府供人欣賞。”

賣160萬的畫是“抄襲”的?專家:不是!我們被畫家的技法騙了

▲圖為索爾貝格首相辦公室主任現場接受趙寒翔的國禮作品。

這足以證明趙寒翔彩墨荷畫的藝術價值。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你發表看法。

本文系【陳洪標寫字說畫】原創,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傳記作家、書畫評論家陳洪標撰寫,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