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啟事:同學,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的諾言?17年後老師想把它還給你

原標題:尋人啟事:同學,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的諾言?17年後老師想把它還給你

老師們還記得,答不出問題的你,他還記得,你當年許下的諾言。

白露節氣過後,靜海區中學教師王洪鋼,將迎來執教生涯最後一個教師節,他希望在這天,能夠完成一個心願。

2004年秋天,王洪鋼曾讓62名剛進入高三的學生在一張小卡片上寫下諾言,17年後,王洪鋼想把這些小卡片還給那些學生,但他無法找到所有的62名學生。

王洪鋼能如願嗎?同學們,17年後你們是否還記得當初的諾言?

教學中的王洪鋼

17年前的諾言

中學,承載著年輕夢想啟航的地方。

靜海六中新校區,一群剛剛入學的新生從籃球場經過,一個身穿白襯衣略顯消瘦的身影向他們走來。擦肩的距離,他們互相對視了幾秒,學生們喊了一聲:“老師好!”學生們口中的老師名叫王洪鋼,他正匆忙去見一位學生,在學校裡能讓老師心急火燎的只有他的學生。

王洪鋼要見的是他17年前教過的學生王智剛,高中畢業以來,王智剛第一次見班主任,心裡還有些緊張。“當年沒少讓王老師操心,也沒少挨批。”王智剛說。

師生沒有過多寒暄,也沒有當年老師批評學生那樣嚴肅,倒像是長輩和晚輩的家庭聊天,王智剛向班主任彙報著十幾年來工作的進展。

王洪鋼敲了下桌子,像是想到了什麼,拉開辦公桌,在一沓教案下方壓著一個陳舊的檔案袋,開啟檔案袋,裡面是一沓卡片。

張君賢、韓峻、張明瑩、李甜、程斌斌、嶽金盛、李剛……

師生二人輕輕翻看著每一張卡片,仔細讀著每一個名字,62張卡片,62份承諾,來自當時的靜海一中高三年級十四班。

當翻看到自己的那張卡片時,王智剛臉紅了,甚至已記不得卡片上的內容。當年王智剛寫下的是一份承諾,他的理想院校是復旦大學,學習計劃是早晨6:10起床背10個單詞,學習目標要進入年級前20名,趕超物件是同班的張君賢。

當年張君賢經常拿班級、年級第一名,戲劇性的是張君賢最終考入了復旦大學,王智剛考入了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

願望是美好的,至少證明我們曾努力過。

王洪鋼將62份小卡片交給王智剛,也是拜託他,希望將小卡片物歸原主。小卡片本就屬於學生們,王洪鋼將小卡片作為禮物送還給學生們,算是師生情誼的見證,也算是對自己執教生涯的告別。

如今,17年前的少年們已過而立,當年的諾言是否還能喚起這群青年人的激情和勇氣。對於即將退休的王洪鋼來說,他希望自己的學生永遠不要放棄夢想和信念。

精神鼓勵教學法

懷揣著62份小卡片,王智剛帶著老師的囑託,開啟一條尋人之路,也是開啟塵封17年的記憶,這遠比組織一場同學聚會還要難。

62人散落天涯,大部分人已經多年未聯絡,如何找到?找到後,萬一同學們忘了小卡片的存在,還需要解釋一番。

當張明瑩拿到自己那張小卡片時,久久難以釋懷,她的思緒彷彿回到了當年的高三十四班。張明瑩的小卡片中寫道,她的理想院校是河海大學,她想參與國家的水利水電事業,如今和王洪鋼一樣成為一名教師。

2004年秋天,靜海一中高三十四班開學第一課,王洪鋼讓全班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下諾言,內容包括:最喜歡的名言,每天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理想的大學。小卡片一式兩份,一份貼在每個人的桌角上,另一份由王洪鋼儲存。

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誰學習成績下降或者近期表現不如意,王洪鋼就會讓學生看一看自己親手寫下的諾言,以示鼓勵。

儘管執教多年,但王洪鋼依然覺得高三十四班比較難帶。這個班是文科班,學生從各班彙集至此,可謂“大雜燴”。要想統一班裡的學生思想和學習韌勁,需要下足功夫。

王洪鋼想了很多方法鼓勵學生們,用小卡片寫下諾言是其中的精神鼓勵法之一。

當年張明瑩坐在教室第一排,正對講桌,貼在桌角的小卡片經常被老師拿來做示範。

張明瑩說,王老師教政治學科出身,有許多經典語錄,比如:“敢為人先,爭當第一;坐得住,深的進,學的活,用辯證的眼光看這個問題……”

很多同學聽到這些語錄都會暗自發笑,當然如果一旦笑出表情或者笑出聲,那後果是很嚴重的。不過,這種方法確實給人鼓勵,也讓當年缺覺打盹的同學瞬間清醒。

2005年3月,王洪鋼接到調令前往靜海六中任教,但此時距離高考僅剩2個多月。有些學生聽到傳言,班裡出現騷動,對王洪鋼和學生而言,如果高考衝刺階段突然“換帥”,高考結果可就懸了。

王洪鋼向上級請示,瞞著全班同學將調令偷偷收起,繼續執教,傳言被打破,學生們心裡踏實了。

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的那一天,所有的學生既緊張又興奮,平時安靜的自習變成了狂歡,同學們憧憬著大學生活,甚至有些人已開始互道珍重,而王洪鋼卻悄悄鎖上辦公桌離開他熟悉的教室和學生,臨走時他只帶走了幾本教案和62張小卡片。

在一片喧譁中默默告別,或許只有王洪鋼自己明白當時的心情。儘管張明瑩和王洪鋼同在一個城市教書,但她一直不知道這些秘密,甚至不知道王洪鋼仍然保留著她的那張小卡片。

填報志願結束後,所有的學生離開,高三十四班課桌上留下了模糊的、殘缺的小卡片,它們的主人即將遠航。

若干年後,有人去國外讀書,有人遠嫁海外,有人留在了北京看雪,有人成了南方姑娘,但那張小卡片卻被記憶深深掩埋,主人不再觸碰,新人將它抹去。

只有王洪鋼將它們儲存了下來,用來激勵後生。

在靜海一中教學期間的王洪鋼

最後一次講“我們的理想”

王洪鋼到靜海六中上任後,繼續從事政治學科教學,他給新學校的學生們講小卡片的故事,精神鼓勵法變換了多種,但唯一不變的是那些小卡片。

靜海六中畢業生王鵬曾多次看到過,甚至讀過小卡片上的內容,王鵬覺得小卡片上的內容能時刻為他們“充電”。

2012年,王洪鋼腦部做了一次大手術,術後他退出了教學一線,儘管在管理崗位上,但他仍然拿小卡片來鼓勵學生。

王洪鋼的女兒王恩瑩記得,幾年前搬家時,扔掉了很多老物件,當時一個有些破舊的檔案袋被她丟進垃圾桶,王洪鋼發現後立馬急眼了,父女倆翻了兩個垃圾桶才找回檔案袋,直到數出62張,一張不少才放心。

2021年9月,又是一個開學季,也是王洪鋼執教生涯中的最後一個教師節。他最後一次站在講臺上給學生們上開學第一課,主題是“我們的理想”。這是一場聚會,也是一場告別,更是一次紀念。

與以往不同的是,聽課的學生是一群中青年,有人帶來孩子,有人帶著老公,有人從北京趕來,有人扔下賺錢的買賣,還有人透過影片直播……

這些學生是靜海一中1992屆、1997屆、2000屆、2003屆和2005屆畢業生。因為一張小卡片,橫跨13屆的學生聚到了一起。

2005屆學生的小卡片

2005屆部分學生和王洪鋼合影

至今王洪鋼都記得每個人的理想:“你當年想考中國政法大學,後來去的西南政法;你想當老師後來當了公務員;這裡面就張明瑩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當了一名教師……”

臺上的人依舊,臺下還是熟悉的面孔,有些人發福了,有些人曬黑了,更多的人成熟了。

面對曾經的學生們,王洪鋼第一次談起了自己的理想。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一個農村娃考入大學,是十里八鄉的大新聞,在王洪鋼看來他只是不想整天趴在地裡打

玉米

,他想靠知識改變生活。

1985年,政法系畢業的王洪鋼想當法官,卻被分配到靜海一中當老師。

當年也有情緒和不甘,一個農村青年和一群城裡的少年,總會有些代溝,管得嚴了,學生們不服氣;管得鬆了,學習成績提高不上去。

剛入行管不住學生,提高不了成績,家長急,王洪鋼也急,他一度想放棄教師職業。

後來和學生交流的多了,慢慢發現學生的可愛,發現教學的意義,從此塌下心來執教,這一干就是36年。

橫跨13屆的學生代表為王洪鋼獻花

在很多學生看來,王洪鋼執教古板,性格固執,脾氣暴躁。或許那都是表象,就像張明瑩在《致老王》詩中寫道:“您略帶方言幽默地上課,讓我們彷彿置身在相聲中聽講,嚴肅訓話時,課堂上又似乎針落會響,惟餘慌張。自習課的後窗,總會有雙黑色眼鏡框。或是緊鎖眉頭,或是滿意翹望。”

9月9日,當年高三十四班的62名同學中已經有52人建立了聯絡,張明瑩正在尋找剩下的10名同學。屆時,62張小卡片將逐一歸還給每一位同學。

同學,17年後,也許你已忘記了小卡片上許下的諾言,像蒲公英散落在各地,也許忘記彼此的名字。但青春的故事裡,有個男主角,他叫“敬愛的老王”!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曾

尋人啟事:同學,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的諾言?17年後老師想把它還給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