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廬山風景優美,天下聞名。山上不僅有瀑布,而且有湯泉。有一次蘇軾慕名而來,他一路跋涉,身體感到極度疲憊,聽說這裡的湯泉可以解乏養生,立刻就找到了這個地方。泡完澡果然全身舒暢,頓時就覺得神清氣爽,毫無疲憊之感。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同行的朋友知道蘇軾是詩詞高手,廬山上也有很多題壁詩,就帶他一起觀賞。先生精神抖擻地欣賞著這些禪詩,一邊輕輕吟誦,一邊不斷點頭。忽然他在一處停下了腳步,仔細地品味壁上的題詩,不禁嘖嘖稱讚。那麼多題壁詩,為何先生獨愛這首,下面就分享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題湯泉壁宋代:釋可遵禪庭誰作石龍頭?龍口湯泉沸不休。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其實這首詩也是剛剛創作不久,作者就是安居於廬山寺院中的高僧。大師平時很少出門,基本都在禪院裡修行、讀書。這一日他恰好也去湯泉,然後就有所感悟,便即興賦詩。也許是蘇軾與其心心相印,對這首詩特別感興趣。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首句以設問開頭,卻只是大師的感慨。次句交代地點和事件,大師好像很感恩地說,寺院中僧侶眾多,多虧有人心靈手巧,將石塊雕琢成龍頭形狀,才能引來沸揚滾燙的湯泉水。大師認為,湯泉雖然本來就有,但因為有人制作了石龍頭,才能引來這些溫泉水,讓廬山上的僧侶和遊客受益不盡。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後兩句讚美了湯泉的無私奉獻精神,只要能幫助眾人洗盡塵垢,湯泉就是變涼,最後又與尋常的溪流混合在一起,也甘心情願。詩人寓意深刻,此處也是借湯泉自喻。大師其實在闡述禪理,修身養性、打坐參禪,如果有一天可以有些成就,就能幫助世人解除煩惱,同時也淨化了自己的心靈。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塵垢盡”,暗喻著眾人內心的塵灰被洗滌乾淨;“混常流”,象徵著得道的大師毫無遺憾。那些凡夫俗子們經過湯泉的洗浴,彷彿脫胎換骨。也好像世人陷入迷惘、愁悶的內心,得到了外界的指引,終於可以不再困惑。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蘇軾是一位大才子,也很有慧根,他結交過很多高僧,所以先生一眼就看出了這首詩中的深意,才會駐足不前,仔細品味。東坡先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本以為可以順利實現平生的宏圖大志,既造福百姓,又能安邦定國。可是因為多次被貶,他也曾心灰意冷,更試圖皈依佛門。如今他讀完這首詩,真是愛不釋手,立即就否定了之前的想法。人生在世,即使不能在朝堂呼風喚雨、建功立業,也該在野外施展才學、造福一方。所以後來蘇軾即使被貶謫到海南儋州,他依然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濃濃,蘇軾讀後也愛不釋手

再次細味這首禪詩,全文雖然不提一個禪字,但詩人卻把“湯泉”比作佛法和禪理,又將“塵垢”象徵為世人內心的塵灰。大師從一次偶然的小事,感悟到深刻的禪理,也告訴後人,無論一個人悟性深淺、能力高低,都必須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會不枉此生,也才能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