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源:思想上的勤勞,行動上的懶惰

人之所以平庸,不一定是因為頭腦不夠聰明,而是因為行動上的懶惰。思想走得越遠,行動越跟不上步伐,人生才活得越累,而且碌碌無為。

平庸之源:思想上的勤勞,行動上的懶惰

1)懶惰是“心”在“耍賴”

“懶”這個字由“心”字和“賴”字組成,“懶”就是“心”在“耍賴”。如果一個人連心都在耍賴,那還能指望他成就什麼大事業?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流浪漢在街頭乞討,他的手中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破產,無家可歸,很飢餓,求幫助。”

這時一位老先生走過來,給他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可他卻拒絕了這位老先生。

於是老先生也站在那裡舉了個牌子,寫道:“我給他提供了工作機會,但是他拒絕了。”

流浪漢羞愧無比地走開了。

老先生提供了幫助,幫助的方式是給他一份工作,只是流浪漢自甘墮落。

善良不等於簡單的給予,給予反而是一種縱容,縱容是一種麻醉劑。醉著醉著,整個人也就徹底報廢了。

每個人都會有惰性,這是人之常情。做人首先要戰勝自己的惰性,才會有能力接受外界的挑戰。

也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擁有擺脫平庸的武器。沒有志氣的人,只能平庸一輩子。

2)知行合一,有始有終

平庸之源:思想上的勤勞,行動上的懶惰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對我們為人處世提供了一些啟發。

“知”是認識,“行”指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知行合一”的第一層意思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否則不能算真知。

所以我們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動,既然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不要遲疑大膽去做。

只有行動才能得出結果,空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能實現思想的價值。

“知行合一”的第二層意思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會有相應的結果,付出就會有回報。

任何事業都要有個開始,僅僅想法上有個開始是沒有用的。思想和行動上的統一,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3)身累心才舒服

平庸之源:思想上的勤勞,行動上的懶惰

身體上的累並不是真正的累,心理上的累才是最難以忍受的累。

當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想法時,身體上卻行動不起來,這時的負罪感才讓人感覺到最累。

眼睜睜地看著光陰從指尖劃過,卻不願承受身體上的苦,抓緊時間做出改變。

眼前的舒適永遠大於遠方的夢想,然而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坦坦蕩蕩的虛度光陰。

思想上再怎麼勤勞,也敵不過行動上的懶惰。

只有在行動上付出了,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身體上的勞累,方能換來心理上的舒適與坦然。

懶惰等於貧窮,富足是勞累換來的。

現在承受身之累,心才不累,以後才能享受身心不累。

4)寫在最後

平庸之源:思想上的勤勞,行動上的懶惰

不想承受身體上的苦,就註定要承受心理上的苦。

身未動,意先懶,平庸就是種下了“懶”的因,才不得不面對“庸”的果。

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平庸,只是懶得改變罷了。

夢想再大再美也只是個“夢”,只能“想想”。

給自己一個機會,天助自助者,一切皆有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