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廢話文學”,你get到了嗎?

“廢話文學”,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說了但又好像沒說”的文學語言,此類話語資訊含量極低,很容易造成無效溝通。

但就是這麼一種“廢話”,卻在近期受到網民的強烈追捧,例如“聽君一席話,勝似一席話”、“你擱這擱這呢”等經典“廢話”常見於各大社交平臺評論區,甚至在微博上還形成了#廢話文學大賽#等相關話題,眾多網友熱情參與,並在積極說廢話的過程中收穫樂趣。

廢話狂歡

“廢話文學”的傳播情況

資料顯示,近半個月,與“廢話文學”相關資訊多達126346條。8月28日達到單日資訊量的最高峰,當天資訊量高達47502條,佔資訊總量的38%,當天的熱門話題#廢話文學能有多廢話#、#原來這就是廢話文學#累計閱讀量超過3000萬。9月2日“廢話文學”再度形成傳播小高峰,眾多網友在經典名著《西遊記》中尋找“廢話”,並參與模仿與狂歡。9月7日至今,有關“廢話文學”的討論仍未停止,且資訊量呈現上升態勢。

最近很火的“廢話文學”,你get到了嗎?

“廢話文學”的討論和傳播主陣地均在微博,資訊量佔比93。91%,呈壓倒性態勢。主要源於,一是因為話題性質偏向輕鬆娛樂和解乏,社交場域內易引發大量共鳴;二是“廢話文學”作為小眾、亞文化,主要玩梗人群為年輕群體,目前微博使用者在24歲以下的群體佔比30%,話題度和關注群體恰好契合。

最近很火的“廢話文學”,你get到了嗎?

從情緒分佈來看,正面情緒居多,57%的網民都對此表示“喜悅”與“讚揚”,認為“說廢話實在是太搞笑了”,但也有30。85%的網民對此持“厭惡”態度,認為其缺乏營養,容易造成語詞貧乏。

最近很火的“廢話文學”,你get到了嗎?

吐槽與模仿

“廢話文學”的流行成因

宣洩與解壓:就是“圖一樂”

“廢話”的生成,多采用單位轉換(“一日不見,如隔二十四小時”)、同義反復(“上次看到這樣的影片還是在上次”)、同義替換(“這西紅柿一股番茄味”)、語態轉換(“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岸被春風綠”)、矛盾對沖(“據我所知,我一無所知”)等方式,簡單且便於模仿,網民在不斷創作中能夠收穫樂趣,從而推動“廢話文學”流行。

幽默的嘲諷:相對溫和的吐槽

觀察“廢話文學”頻繁出現之處,可以發現其多為影視劇評論區、彈幕等互動區域,所針對的內容往往是製作水平低下的文化產品、充滿槽點的文章、千篇一律的短影片等。看得出網民針對“一塌糊塗、言之無物”的內容學會了“用魔法打敗魔法”,使用廢話梗這種“幽默的嘲諷”進行吐槽,既是對不良內容的批判,也顯得相對文明。

迷因之思:網際網路環境的助推

迷因(Meme)是一個“舶來”概念,指一個被網路使用者快速傳播,有許多變種且內容幽默詼諧的圖、影片或者文字。現如今,“網路迷因”成為一種現象,是指從流行文化或亞文化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圖片、影片、知名短語等,它們擁有神奇的傳播魔力,能夠吸引大量人群參與模仿。Web3。0時代,社會化媒體的蓬勃發展,一方面為病毒式傳播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激發了網民們自身的能動性,使得模仿式參與傳播成為一種新興潮流。在技術的推動下,人們可以快速獲取流行趨勢並參與模仿,並在這個過程中聚集社會資本和獲得自我滿足。

適度與剋制

“廢話文學”的反思

“廢話”要適量,警惕語言空洞

適度玩梗,能夠活躍氣氛、放鬆身心,但是一旦過度,壞處則隨之而來。正如不少網民擔憂的那樣,“廢話梗”本質上資訊密度極低,毫無營養可言,當流行的浪潮褪去,“廢話”不再別開生面,而是成了嚼之無味的甘蔗渣。輿論空間更需要真知灼見和舌燦蓮花,過度的“廢話”易造成語言空洞和資訊貧乏的不良影響。

加強內容建設,滿足網民需求

“廢話文學”之所以能夠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網民對於低質量的內容難以忍受,因此內容生產方和有關部門應當據此反思,提高內容質量,以優質的內容回報網民,提升網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圖片源於小清網際網路衝浪所得,若有侵權,後臺聯絡,小清滑跪刪除~你還想知道什麼?掃描下方二維碼一鍵瞭解詳情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