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裡,皇權是至上,整個天下只有皇上能的權力是最大的。

他們手裡緊握生殺大權,皇帝有決定任何人生死的權力,封建時期誕生出400多位皇帝,其中有一代明君,也有不少昏君。

說起伴君如伴虎的皇上,不得不來提一提西漢時期,當時有位皇上在吃飯的時候充滿殺氣,皇帝請眾臣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硬著頭皮吃,最後皇上卻要殺了丞相,這是為何?

在漢景帝五年時期,周亞夫可謂在朝中非常風光,他這一生充滿英雄主義,是朝中最忠誠的眾臣,一生為國家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受人敬仰。

在歷史中有一個關於他的典故:“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便來自周亞夫之口,漢文帝對他稱讚有加,並讚美“真將軍也”。

據記載,匈奴當年不斷挑釁中原,漢文帝體恤民兵,親自來到軍營慰問這些勇士們,希望能起到鼓舞人心穩定軍心的作用。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皇帝要來軍營並沒有提前打招呼,而是臨時決定,皇帝走訪了一圈,一路暢通無阻,唯獨來到周亞夫的營帳前受到阻攔。

沒想到皇帝這等身份的人,來到將軍營帳前還要事先請示將軍才能讓進,而守門的侍衛卻說只遵守軍令,並看對方的身份是誰。

這件事讓皇上顏面掃地,但劉恆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心裡對周亞夫讚賞有加,她覺得這是守軍紀的表現。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這次突然的走訪,讓漢文帝更加認可週亞夫,更打心裡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停戰後,周亞夫直接被漢文帝欽點提拔為中尉,權力之大,有調兵遣將的能力,可見皇帝有多重視周亞夫。

不僅如此,在漢文帝臨終前特地囑咐兒子,一定要重用周亞夫,並封其為車騎大將軍,如果哪天國家受到侵犯,周亞夫有能力戰勝敵軍。

漢文帝駕崩,劉啟繼承王位,當即成為漢景帝,在劉啟穩坐王位的時候,國家戰亂四起,後來更是爆發了更嚴重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此時早有謀權篡位心裡的大臣們早就開始策劃謀反了,此時劉啟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就在最危急的時刻他想起了先皇的遺言,他命周亞夫去率兵平反。

周亞夫這一次也不負眾望的成功,在劉啟地位岌岌可危的時候周亞夫又成功立了次大功,憑藉著自己過人的實力一舉平定七國之亂,使中央集權更加凝結,漢景帝也因此看到了周亞夫的實力,並不將其提拔為丞相。

周亞夫終於成為了皇帝勢力中的核心力量,是輔佐劉啟穩坐王位的不二人選,周亞夫是個嚴於律己的人,他不管做什麼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性格直爽辦事幹脆利落,說話一針見血。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治國方面竟敢給皇帝提意見鬧不和,因此劉啟對周亞夫的態度非常不滿,他認為是不是平時自己對他太好了,讓周亞夫飄了敢跟自己唱反調了。

要不是因為周亞夫對劉啟有用,可能早就將其治罪了,兩人的矛盾一直沒解開,知道封侯事件發生後,兩人的關係更是一度惡化。

漢景帝一直想降服匈奴讓他們歸漢,給他們封侯以此作為獎勵,也算是誘惑,而周亞夫並不贊同這樣的做法,並堅定自己的立場沒有一絲動搖的機會。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兩人的矛盾最後根本不能達成共識,周亞夫最後直接不管劉啟了,經常以有病為由,常常缺席早朝,劉啟不僅沒意識到自己的荒謬,反而一氣之下廢了周亞夫的職位。

周亞夫以為劉啟這折騰一通應該消氣了,沒想到劉啟是個小心眼,在臨終前也有些後悔這麼對周亞夫,他想讓周亞夫復職輔佐兒子登基。

於是他準備了一場隆重的宴會,專門款待周亞夫,沒想到好好的賠罪宴竟成了“鴻門宴”。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吃飯的時候劉啟想看看周亞夫什麼想法,試探性的沒給他筷子,沒想到周亞夫直接急了,劉啟沒想到周亞夫脾氣這麼大。

周亞夫也立馬意識到自己有些過分,當時就賠罪道歉,劉啟也沒計較,結果周亞夫卻更來勁了,他直接轉身離開。

一點沒給劉啟留面子,漢景帝心想,周亞夫這人絕不能留,這樣的手下對主人如此不敬,頓時對周亞夫起了殺心。

漢景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發筷子,丞相走後,皇帝,此人絕不能留

漢景帝直接判周亞夫是逆賊,以謀反是名義將其治罪,周亞夫被關進大牢,他也非常有骨氣,雖然沒當即被處死,但周亞夫在大牢裡最後因絕食五天而亡。

一代英雄就這樣隕落,著實有些可惜,其實兩人都是脾氣非常衝的人,如果能心平氣和的商量著來,也不至於有這樣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