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一直被世人稱道。作為一代明君,誠然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僭越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過,但在他統治之下,作為人君他選賢與能、廣開言路、善於納諫,一時間大唐王朝是為大治,河清海晏,號貞觀之治。而作為諍臣,魏徵伊始並不是李世民的謀士,相反而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曾經為李建成策劃籌謀誅殺李世民。但就是這樣的關係之下,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魏徵下獄。但李世民對於魏徵坦言的“(李建成)恨不聽我的意見,就不會有今日之死”甚為欣賞,非但沒有治罪,反而委以重任。

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在唐太宗登基伊始,躊躇滿志,便時常與魏徵討論為政得失。作為治世經國之大才,對於唐太宗的信任,魏徵也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唐太宗稱讚魏徵道:見朕之非,未嘗不諫。……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可見唐太宗對於魏徵的信任之重,魏徵也投桃報李,前後共勸諫唐太宗200餘次。有一次,李世民為大舉兵戈,意欲對關中地區年滿16-18歲的男子進行徵召。群臣並無反對之言,反倒是,魏徵上書言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都會導致事後無魚可捕、無獸可獵,此次徵召年輕男子的行徑便如出一轍 。此舉定然會帶來,農田荒蕪、賦稅困難等結局,李世民對於這番說教,深以為然,便採納了諫言。

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而當李世民在群臣的慫恿之下,準備意欲效法秦始皇嬴政故事,封禪祭天之時,又是魏徵站了出來。雖然此舉似乎可以彰顯功德,但於國家、人們而言,既要浪費財力、物力,又要加重附近百姓的負擔,實則並無益處,甚至有可能步隋朝故事。於是,李世民又一次聽從了魏徵的諫言,取消了封禪。還有一次,便是李世民同魏徵討論明君、昏君之別。對於這樣的問題,若非明君,一旦答錯輕則貶謫,重則夷滅九族;但魏徵卻直言:“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能夠如同堯、舜明主,一般做到下情上達,不受矇蔽,居安思危,兢兢業業便可謂明君;反之如同夏桀、秦二世這般不聽諍言,只信任如趙高等佞臣,則便是昏君,亡國不遠。

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對此,唐太宗李世民覺得魏徵之語很對,便將這些話貼在牆上,時時提醒。但相伴必有終時,公元643年,魏徵病重不治而亡,年64歲。李世民悲痛不已,輟朝5日,追贈三公之職司空,贈諡號“文貞”——這個諡號在宋仁宗以前乃是最高等級的諡號,是每個文人希冀的夢想。此後,李世民更常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之死,朕少一鏡子之語。在這年二月,李世民更是命閻立本作畫像,將魏徵畫像置於凌煙閣中,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三。

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但這些榮光餘溫未退,卻發生了一件大事——李世民親自將魏徵的墓碑給砸毀。那麼又到底是何種原因會導致這樣一段君臣佳話,會有此番結局呢?原來,魏徵死後,侯君集發動叛亂被處死,杜正倫也因此獲罪被罷免。似乎此案與魏徵並無關係,但是魏徵曾經向李世民舉薦過這兩人,更為要緊的是,魏徵還曾將自己的諫書給褚遂良看過,這些也都讓李世民對魏徵與侯君集等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懷疑。

千古一帝李世民,為何會在魏徵死後將他的墓碑砸毀?

為此不惜將原本魏徵長子魏叔玉與公主的婚約解除,親自將魏徵墓碑砸毀。本是君臣佳話,卻落得此番結局,不免讓人嘆息,好在李世民也算知錯能改。貞觀十九年,在征討高句麗失敗後,李世民才想起魏徵,一句“魏徵如在,我定不會如此”既有期待,又是對魏徵的愧疚,此時才又重新為魏徵立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