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上海交大“海鈴計劃”首戰告捷

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上海交大“海鈴計劃”首戰告捷

勞動報記者9月17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作為“海鈴計劃”前期預研論證專案,“海鈴探路者”海試團隊近日成功在預定海域布放數套自研實驗儀器並採集到珍貴資料,這些資料驗證了預選海域作為中微子望遠鏡候選臺址的可行性。

此外,團隊還成功布放可長期監測海底流場、生物活動、沉積物及檢驗望遠鏡元器件的潛標,為後續望遠鏡陣列設計和長期運維提供了依據。

據悉,“海鈴計劃”旨在探索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透過捕捉高能天體中微子來探索極端宇宙,構建我國完備的多信使天文網,推動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具備孕育多項原創科學發現的重大潛力。該計劃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牽頭開展,集合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天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材料、電子資訊等學科的前沿研究優勢和雄厚工程能力。首席科學家為李政道學者徐東蓮。

徐東蓮介紹說,中微子天文學的思想起源於1960年科學家提出的在深海或湖裡建造切倫科夫光探測元件陣列的建議。目前國際上最知名的中微子望遠鏡“冰立方”於2010年在南極冰層中建成。2013年,“冰立方”首次探測到一個來自地外的彌散高能中微子流,但這一中微子流既沒有集聚跡象,也沒明確地指回任何已知的天體源,若要有效地尋找高能中微子的天體源,仍需提升下一代中微子望遠鏡的探測靈敏度。目前,歐美正在積極籌建效能大大最佳化的二代中微子望遠鏡,預期在2030年前後建成,屆時中微子天文學領域或出現重大突破。

徐東蓮表示,探索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更是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部署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基礎前沿性技術研發專案”“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佔科技制高點”的號召。

記者獲悉,2018年9月,徐東蓮回國加盟李政道研究所。同年11月,其“中微子天文學的研究”專案獲得“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專項”支援,主要開展中微子望遠鏡選址和探測器原型樣機研發等工作。該專案持續吸引著上海交大及其他高校、科研機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