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史記》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仙道之說,痴迷於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大群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從此身價倍增,像一群蒼蠅一樣縈繞在秦始皇周圍。其中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自告奮勇去東海上尋求“仙人”和“仙術”,獲得一筆極為豐厚的賞賜。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當然秦始皇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大筆金銀花出去,他也要求盧生必須給他一個結果。盧生為了交差,不知從哪裡淘弄來一套書,向秦始皇“奏錄圖書”。秦始皇看的津津有味,但看了半天啥也沒看懂,只記住上面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託著腮幫子想了半天,終於認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夠滅亡秦國的,是北方的胡人。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於是,秦始皇立即下旨,“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同時為了防範胡人騎兵侵擾,在北方邊境修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一萬餘里”,是為中國長城之本源。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對此後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格局與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族與北方遊牧部族的融合碰撞關係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族,與中原農耕文明之間,既有和平時期的商賈往來、友好和睦,也有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導致的戰火烽煙。而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團,在與騎兵為主的遊牧軍團交戰時,往往不佔優勢。在此背景下,長城的重要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了長城,中原軍隊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善於憑堅固守的特點,成功遏制住遊牧騎兵的進攻。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長城也因此成為歷代王朝的“院牆”,受到歷代皇帝的重視。為了鞏固國防,抵禦遊牧部族入侵,大部分皇帝都會對長城進行修繕加固與擴建,以更好地發揮其防禦作用。但也有例外。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對修築長城不屑一顧。他曾豪氣干雲地說過:“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認為長城毫無用處,憑藉唐朝強大無匹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對唐朝周邊遊牧部族進行犁庭掃穴式的打擊,修長城多此一舉。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實際上,李世民這麼幹是一大昏招。唐朝疆域廣大,周邊遊牧部族眾多,薛延陀、吐谷渾、回紇、契丹等等,經常與唐朝發生激烈衝突,國防形勢十分嚴峻。唐朝初年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無人敢欺,自然可以不修長城。但王朝盛衰乃自古不易之理,唐朝日後必定會逐漸衰落,後世皇帝也不可能都有李世民的本事,到那時,失去長城保護的唐朝,就會成為周邊國家眼中的魚腩,給唐朝造成的損失,遠大於修築長城的費用。歷史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清朝康熙帝,也不主張修長城。他說過:“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認為修長城毫無必要。

唐太宗不修長城是一大昏招,康熙不修長城為什麼卻是一大高招

但康熙這麼幹,卻是一大高招。因為古今異勢,清朝的國防形勢比之唐朝已經大為不同。威脅中原王朝數千年的眾多遊牧部族,此時絕大部分都已灰飛煙滅,只剩下蒙古諸部落。但清朝在立國之初,就已透過聯姻、封官等懷柔羈縻手段,把他們牢牢控制在掌心,使之成為與清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腹手足,已經不可能再對清朝造成任何威脅。北方的外患已經蕩然無存。在此背景下,再去耗費鉅額人財物力修築長城,已經毫無任何必要,長城的軍事意義此時已被完全淡化。參考資料:《史記》《舊唐書》《清聖祖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