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亶望四招瞞過乾隆帝,但終難擋和珅神助攻,一省貪官全被拿下

王亶望貪汙案就是眾所周知的甘肅捐監冒賑貪汙大案。經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肅省共有274450名報捐監生,共捐銀15094750兩,王亶望等貪官合計侵貪賑銀2915600兩(查實的),還有所謂的捐監糧食也是有名無實,就連平時國庫應該儲存的正項存糧也是虧空。

身為甘肅布政使的王亶望,是怎麼搞出這麼大貪汙案的?

原來,王亶望為首的貪汙案源於清朝的捐監做法。

捐監就是讓有錢人給國家出糧食,國家給捐款人一個監生之類的高階身份,這能讓有錢人變得既有錢又有頭臉。這個做法於順治初年實行,當時用來解決軍隊支出不足等問題。順治時期是應急做法,到康熙朝後慢慢形成定製。乾隆三年(1738),各省則用捐監辦法,來增加各地常平倉的積貯糧食。這樣在平時可以用來平抑市場糧價,在災時可以用來賑災,讓常平倉能真正發揮作用。乾隆年間初期,每年報捐到戶部的京捐銀就達30多萬兩。

雖然捐監做法漸漸成了常平倉存糧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捐監做法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很難監督,因此各地實行過程中弊端叢生,因此一度停止了。甘肅的捐監做法也於1766年停止了。

王亶望四招瞞過乾隆帝,但終難擋和珅神助攻,一省貪官全被拿下

但是,這事難不倒王亶望。為了撈錢,王亶望發揮出了他的“能力”,使出四招大搞貪汙和反偵察。

第一招,申請重開捐監。

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亶望到任甘肅布政使,就向朝廷申請,說甘肅土地貧瘠,百姓經常需要救濟,而常平倉總是不夠,因此需要重開捐監。乾隆帝認為說的有理,就同意了。

朝廷同意了就好辦了。接下來,王亶望繼續發揮。

第二招,“本色”轉“折色”。

本來捐監向朝廷繳納的是糧食,這叫“本色”。因為常平倉平抑糧價和救災功能,都需要糧食本身這個實物。尤其發生災荒的時候,如果沒有糧食只有銀兩,那再去採購糧食運回來,估計災民都餓死了。但是,王亶望本意是為了貪汙。糧食單位體積價值低,哪如銀兩攜帶藏匿方便呢。朝廷批准復開捐監時,規定每名監生捐糧43石,王亶望則把這43石糧食改為折銀47兩,再加收辦公銀、雜費銀8兩,合計每名監生要捐銀55兩。這樣,“本色”轉“折色”,監糧一下子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了。

第三招,拉攏官員集體“冒賑”。

錢收上來了,還得想辦法把它從朝廷的公庫轉入私囊。這依然難不倒王亶望。捐監的收入,主要用途是平抑糧價和賑災。平抑糧價不好操作,但賑災呢?

甘肅自然氣候條件差,乾旱、土地貧瘠,以這個名義向朝廷報災,然後申請用常平倉的“糧食”賑災,這麼一轉手,錢就從公庫轉入私囊了。王亶望就是這麼幹的。他拉攏下屬,分派“災荒”任務,假冒災荒,然後再賑災,實則大家一起分贓。就這樣,甘肅各州縣官員,無一不參與冒賑貪汙。

王亶望這麼幾招操作下來,甘肅省上至陝甘總督勒爾謹,下到縣級官員,皆大歡喜。

王亶望四招瞞過乾隆帝,但終難擋和珅神助攻,一省貪官全被拿下

乾隆帝是怎麼被騙的?

王亶望在1774年八月份到任後,大手筆操作捐監事宜。賬面上看,王亶望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就收捐監“糧”八十餘萬石。乾隆帝得知此事以後,非常高興,還勉勵王亶望,希望他不要“始勤終怠”。

但乾隆帝也有所懷疑,便向勒爾謹提出了幾個疑點。比如,這麼短的時間內在窮地甘肅收上來那麼多糧食,哪來的?有沒有引起糧價上漲?勒爾謹則回奏說,王亶望奏報時沒有將開捐的日期標註清楚,並強調都是從一些商人手裡收購的糧食。勒爾謹最後還說,捐監既給富人為朝廷貢獻的機會,又能給朝廷每年省下百萬帑金,實在是公私兩便的大好事。

當時甘肅省常平倉儲糧額定在五百一十九萬石,王亶望短時間收上來八十萬石,的確不少。乾隆皇帝處於兩難之中。他擔心官員們會將捐監折色漁利;但由於甘肅省倉儲缺額日益嚴重,萬一有戰事要用兵或是出現饑荒,對於國家的統治來說都是嚴重的威脅,無奈之下乾隆帝只能對勒爾謹和王亶望勤加囑咐,讓他們妥善處理。我們看到,乾隆帝在防止貪腐和國防賑災兩方面權衡,最終以大局為重,選擇相信他的官員們。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五月,王亶望又向朝廷奏報了甘省捐監的大好情況,乾隆帝很開心,並認定甘省自身已經解決了倉儲缺虧的問題,無需再另外採買,即可足備災賑。

乾隆帝打算嘉獎王亶望,但他還是多了一個心眼,特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去對甘肅省監糧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袁守侗查完回報:“均系實貯”,乾隆帝因此放心地嘉獎王亶望,將其升任為浙江巡撫。

前面說了,王亶望的捐監都被折色成銀子被他們冒賑分掉了,那麼官庫裡的糧食是哪來的?還是說乾隆帝的這位特派員也被收買了?

原來,王亶望此時使出第四招,空倉架木板,使得“糧倉滿囤”。

刑部尚書袁守侗去糧倉查驗時,王亶望早已安排人在糧倉做手腳,在下面鋪架木板,搭成高高的糧堆形狀,在木板上面敷撒上穀物,就顯得糧倉滿囤了。結果袁守侗果然被騙,最終導致乾隆帝也被騙。

王亶望四招瞞過乾隆帝,但終難擋和珅神助攻,一省貪官全被拿下

對蘇四十三起義的鎮壓受挫,意外牽出糧庫虧空

王亶望帶頭,搞這種大面積(全省官員)長時間(持續數年)的貪腐案件,不怕從上面派人來查,上面來人則可以提前做準備啊。最怕的就是意外事件,意外則無法遮掩。結果意外還是發生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肅循化廳(今青海循化縣)撒拉族人蘇四十三因不滿清廷當地官員的歧視和壓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進逼蘭州。乾隆皇帝唯恐蘭州不保,急調連城、涼州、陝西等地援軍進剿。數萬大軍彙集到省城,軍費兵餉竟然成了大問題;官軍因此不能迅速鎮壓起義。乾隆帝震怒,很快撤了陝甘總督勒爾謹的職,一時間甘肅地方官員惶惶不可終日。

乾隆帝此時派出他最信任的和珅赴甘肅,督促鎮壓起義,同時查處甘肅官員有無貪腐。結果,和珅卻成了促使甘肅貪腐大案被徹查的“神助攻”。

和珅到蘭州後,接替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請和珅為其指點迷津。結果正是和珅給他出的“好主意”,讓案子逐漸坐實。和珅讓王廷贊交出一些銀子,一部分作為兵餉,一部分賑濟貧民,這樣可以博得乾隆帝好感,還能掩人耳目。王廷贊聽後照辦。主動向乾隆帝上奏。奏摺說:“臣甘願將歷年積存廉俸銀四萬兩,繳貯甘肅藩庫,以資兵餉。”

結果這反而引起了乾隆帝更大的懷疑。乾隆帝認為王廷贊只是窮省甘肅的藩司,怎麼能有這麼豐厚的家產呢,於是下令徹查。結果,甘肅折捐冒賑大案終於浮出水面。

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乾隆帝派人徹查王亶望等人。六月二十日王亶望被押解赴京審查。到京後經過多次審問,王亶望才供出甘肅捐監冒賑案的實情。乾隆帝震怒,對涉案人員嚴加處理。當年七月三十日,乾隆帝下諭,將王亶望立即正法,勒爾謹令自盡,王廷贊絞監侯;最終前後處死的官員多達56人,流放的有46人,當時甘肅省的官員幾乎“為之一空”。

王亶望四招瞞過乾隆帝,但終難擋和珅神助攻,一省貪官全被拿下

結束語

專制王朝時代,在反對貪官這件事上,最高統治者和普通百姓的立場是一致的。皇帝要保王朝持久,就要做到得民心,而貪官是毀壞王朝民心的。老百姓想日子過好點,貪官也是他們的敵人。

但是,皇帝和百姓對貪官的態度也是有區別的。皇帝有時因為特別寵愛某人,就會縱容其貪腐,比如乾隆帝對待和珅就是這樣。而老百姓對貪官則是堅決反對的。

在古代,因為沒有制度化的反貪機制,也缺乏有效執行的手段,再加上皇帝的縱容,最終導致貪腐成為王朝的不治之症。要不是發生了一場起義反清事件,甘肅貪腐大案會不會浮出水面都不一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