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號,起飛!

機智號黑白導航相機在飛行期間拍攝的照片(圖片來源:NASA)

在耶澤羅隕擊坑的平原上,機智號1。2米長的葉片以每分鐘2500轉的速度飛速旋轉,在1%個大氣壓的稀薄大氣中托起自己1。8千克的機身……就在剛剛,機智號火星首飛成功的訊息傳回NASA控制中心,人類飛行器在地球之外實現了首次動力受控飛行。

經歷過多次推遲,並在火星上完成了一次軟體更新後,在毅力號的注視下,機智號無人直升機完成了它的首次飛行。

機智號在3米的高度盤旋了約30秒後降落,加上上升和降落,飛行整體持續39秒左右。

儘管在火星飛行困難重重,NASA還是擠出一點重量,在機智號上放了一塊萊特兄弟“飛行者一號”的零件,以此紀念本次飛行的重要意義。

1903年,萊特兄弟駕著他們的“飛行者一號”起飛時,不知道他們能否想到一百多年後,人類的飛行器也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御風而行”。那時甚至還沒有“科幻”這一概念,基於當時對火星模糊不清的觀測,甚至有人稱火星上存在運河。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人類的認知邊界和技術實力呈指數上漲。我們把探測器送上了這顆充滿未知的紅色星球,而今天,我們終於實現了火星表面的飛行。

機智號(圖片來源:NASA)

生存

此次起飛的機智號其實是

一臺小型的共軸雙旋翼直升機

,透過螺旋槳的旋轉提供升力,可以精確控制4個旋翼的傾角,2個螺旋槳反向旋轉力矩抵消,無需尾槳,整體結構也更適合摺疊。

火星直升機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機智號被固定在毅力號的底部,它們一起經受了8分鐘內從秒速五公里減速到0的考驗,降落到這顆太陽系內和地球最接近的紅色星球上。對毅力號來說,在火星降落就是最大的考驗。而對附著在其底面的機智號,考驗才剛剛開始。

機智號首先面對的考驗就是火星表面極低的溫度。

耶澤羅隕擊坑中夜晚最低溫度為零下90攝氏度,不少電子元件的執行都會受到影響。

擁有核電池的毅力號自然不用擔心能源問題,機智號附著在毅力號上時,尚且可以依靠毅力號的能源保溫。但機智號畢竟還是要離開毅力號的,在拋掉保護罩,緩慢展開,並將六塊鋰離子電池充滿之後,機智號被放置在火星表面。將機智號放下後,毅力號儘快駛離,讓機智號獲得太陽能。

依靠著它上方的太陽能板和內部的電池,機智號順利撐過了火星寒冷的夜晚。

毅力號和機智號的自拍(圖片來源:NASA)

我們當然也需要和機智號保持聯絡,但生存下來就已不易,更別提在它上面安裝高功率天線了。而這時,毅力號就充當了中轉站的作用。機智號可以在1千米內和毅力號保持通訊,前者的狀態資訊會被傳到火星人造衛星上,

訊號再以光速飛行16分鐘,才能到達地球。

起飛

生存下來後,如何在火星起飛依然是個問題。即使火星是太陽系內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巨大差異。對於飛行來說,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火星表面大氣密度只有地球密度的1%。地球上的直升機都存在升限,就算是隻有40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大多數直升機就已經難以飛行。

而火星地表1%大氣壓的密度,相當於地球上3萬米的高空。

由於大氣過於稀薄,雖然火星表面重力大約只有地球表面的1/3,機智號仍然需要儘可能減輕自己的重量。為了讓機智號能夠在火星上飛行,它還必須足夠堅固,能夠承受高轉速對機體結構的考驗。為此,機智號的旋翼、支腳都使用碳纖維構成。最終,

這個翼展1.2米的直升機質量僅有1.8千克

,不少人手上的膝上型電腦都比它重。

和1。8千克重量對應的,是機智號旋翼快得有些不真實的轉速。

地球上的直升機主旋翼轉速一般為每分鐘300轉左右,而機智號為每分鐘2500轉。飛行時機智號的峰值功率可達350瓦,核動力的毅力號功率也不過110瓦。

在地球上這個轉速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不過也正是由於火星表面過低的氣壓,這個轉速才成為可能。但轉速也只能提升到這個級別了,火星表面240米每秒的聲速限制了直升機的翼展和轉速,超音速後翼尖會產生劇烈震顫,威脅飛行安全。

機智號原型在實驗室中的試飛(圖片來源:NASA)

另外,目前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在16光分左右,而機智號飛行時間最多不過90秒,因此機智號必須實現全自主飛行,實時調控飛行引數。為此,機智號搭載了高通驍龍Robotics Flight 801平臺,其核心正是高通驍龍801晶片,大約是七年前的旗艦手機晶片。而機智號上面還搭載了黑白、彩色兩個相機,可以在火星上航拍。第一次飛行拍攝了4張黑白照片和3張彩色照片,受資料傳輸限制,會在3天后傳回地球。

就像在地球上那樣,飛行器起飛對天氣有嚴格的要求。機智號會根據毅力號上火星環境動態分析儀(Mars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alyzer,MEDA)的資料,推測火星上的天氣情況,在電池電量良好的前提下,選擇風力最小時起飛。

未來

這次任務風險巨大,在起飛之前沒人能知道它是否能成功,所以

這個耗費8500萬美元的無人機沒有被賦予任何科學目標

。它甚至不能算作毅力號的一個科學任務,而是一項實驗性的技術驗證,可以說是一次豪賭。這次飛行驗證了將來火星飛行探測器的可行性,甚至為未來火星宇航員使用無人機打下基礎。

機智號的設計飛行計劃是,在30個火星日(31個地球日)的實驗視窗進行至少一次飛行。但他們實際想達成的遠不止如此。在接下來的飛行中,機智號將繼續依靠太陽能板充電。第二次飛行將會飛到5米高,平移幾米距離,飛行90秒後降落。第三次飛行則會測試機智號的飛行效能極限,最多飛到50米外再返回。第四、第五次飛行則依靠之前飛行獲得的資料決定。每次飛行,毅力號都會將它的鏡頭對準它在機智號,提供更多機智號在火星上的飛行照片。毅力號還會在機智號飛行過程中嘗試錄音,如果可能的話,甚至會拍一兩段影片。

未來機智號在火星表面飛行的想象動畫(圖片來源:NASA)

NASA一直以探索者自居,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大眾中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宇宙探索,毅力號和機智號自然也是他們不會放過的重要機會。毅力號、機智號的裝配全程其實一直都在網上直播。毅力號上還附帶了一塊刻有10932295名網友姓名的矽片,一些我們的讀者朋友也參加了這項活動。就連毅力號著陸過程中的降落傘,都埋有彩蛋。

到目前為止,毅力號任務已經回傳並公開了3萬多張照片。

如果將目光望向更長遠的未來,機智號的起飛應該算得上人類對外星球探測中,一個不大不小的里程碑。面對今天的機智號,我們難以想象一百年後人類還能達成怎樣的成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面對未知,人類探索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參考連結:

https://mars。nasa。gov/files/mars2020/MarsHelicopterIngenuity_FactSheet。pdf

https://mars。nasa。gov/resources/25530/mars-helicopter-ingenuity-landing-press-kit/

此文章轉載自:環球科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