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網上常有人吐槽,說“聽過許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筆者不是很認同,讀書當然有用,只不過有些道理看似懂了,實則沒懂。就拿“兼聽則明”舉例,意思非常簡單,勸誡大家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可是一旦牽涉到個人喜好,關乎切身利益,抑或遭遇名人背書,你還能不能知行合一?在

王興

給出“

華為

跟特斯拉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當”的評價後,又有多少人改換門閭?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倘若獨立思考,我們就會發現,王興非但不是華為的粉絲,甚至還算不上一個中立的看客。早在半年前,王興就懟過一次華為,說“真正的高科技產品,不會害怕對方不向你開放市場,反而還擔心你不賣給他,比如英特爾的晶片”。這番話看似良藥苦口,實際上就是“拿來主義”。如果華為不鑽研底層架構,怎麼會被區別對待?對方之所以敢於區別對待,是因為可以找到華為產品的替代品。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當然,筆者的看法也未必正確,除非證明唱衰華為符合

美團

的利益,才能說“王興的評價,需要慎重地參考”。據AI財經社4月20日訊息,美團釋出公告“將以增發股票和出售可轉債的方式,融資近100億美元(約650億元)”。用途為技術創新,比如研發自動快遞車輛和無人機投遞,有助於最佳化外賣、買菜、閃購等業務。考慮到這是美團自上市以來,金額最大的一筆融資,筆者仔細地找了資料。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發現了三件很有意思的事,分別是“美團不缺錢”、“面臨的增長焦慮”,以及“用牛刀宰雞”。翻開美團年報(2020年),我們會發現美團的核心業務外賣和酒旅業務,都是掙錢的。前者的經營利潤約為8。88億元,同比增長82。7%,後者約為28。22億元,同比增長21%。只不過,因為以社群團購為代表的新業務虧了60億元,才有了賬面虧損28。53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70。94億元,同比增長27。61%,確實談不上缺錢。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但這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平靜的水面下,甚至還隱藏著自顧不暇的危機。一方面,核心業務已經與“阿里們”打成一團漿糊,需要尋找新的戰場,比如社群團購。另一方面,外賣酒旅也好,社群團購也罷,核心都是“燒錢拉人”。凱旋而歸的路上,很難避開“二選一”的深坑,需要增加企業的硬實力。截止至發稿,美團的股價,已經從2月17日的451港元每股,跌至287。6港元每股。兩個月下滑了36。32%,市值減少9622。63億港元(約8049。6億元)。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基於這一背景下,美團要融資研發技術,就不難理解了。但是筆者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早在2018年7月,美團就釋出了無人配送開放平臺。2021年4月19日,美團又落地了城市道路續駛里程高達80km,L4等級的無人駕駛配送車。就美團的經營情況,以及開發進展而言,需要刻意融資100億美元嗎?就過去的經驗來看,早就提出的無人駕駛配送車,真的有拯救股價的能量嗎?

兩個月縮水8000億, “自顧不暇”的王興, 為何看不慣華為造車自救

點選載入圖片

出於對王興的信任,筆者選擇了繼續深挖,看到了“偷偷造車”的可能。2017年2月,美團入局網約車,引發網約車大戰。次年2月,美團被曝“招聘員工,研發無人駕駛

汽車

”。2019年8月,王興領投理想汽車,成為除創始人之外,最大的個人股東。再到2021年,理想股價近乎腰斬,造車者前赴後繼。美團需要新的故事,而無人駕駛又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如果你是王興,看到偏愛研發底層架構的華為,打算靠汽車自救,著不著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