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跳完槽後悔了?

開年之初,離開了工作5年的公司,興沖沖地換了工作,總以為,深思熟慮的選擇和決定,應當是會帶來更好的狀態和挑戰,可惜的是,並沒有!相反,新工作的每一天,都有淡淡的難受,有時候心裡酸酸的眼裡澀澀的,明明是渾身的疲憊感,卻要打起精神假裝很開心。

我們總以為金三銀四跳槽季,都是重新開始的期待和美好

,卻甚少有人想過,跳槽之後若是更糟了怎麼辦,心情更不爽了怎麼辦?今天,我們不妨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一、跳槽後心情更不爽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人不喜歡機率,而相信因果,所以,在想有可能的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造成更糟、更不爽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1、懷舊情緒的過度化

懷舊是什麼?對過去的飽含情感的渴望感。熟悉的朋友、相似的味蕾、耳熟的歌曲……我們以為懷舊是生活的專屬,其實不然,在跳槽這件事上,懷舊情緒一旦過度,就會摧垮你的意志。

我們先來看看,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懷舊情緒的兩個基本特點:

懷舊通常和我們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有關。

即懷舊是與自我高度相關的情緒,常常圍繞著“我”和“重要他人”的關係展開。那麼表現在工作上,我們時常回憶起的,往往是過去工作中共事的同事、良好的工作環境、甚至是老闆,而不是孤獨的個體。

懷舊往往呈現“拯救式”的敘事順序。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敘述自己過往的經歷時,通常會使用拯救式的順序或者毀滅式的順序。拯救式順序,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比如你過去在工作中遇到了重重的困難,但你克服了,一步步走向成功;或者說你從一個無名小卒到公司高層的過程。毀滅式順序,是一種從積極到消極的敘述方式,即工作走了下坡路,從原本的輝煌,一步步跌下神壇,這也是很多人想要跳槽的主要原因。但經過專家的大量調研,近80%的人,回憶往事的方式是“拯救式”的,是一種“我贏了”、“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在這兩個基本特徵之下,跳槽後的你往往會有一種孤獨感,情緒刺激下,就會懷念過去公司的合作無間,過去工作的披荊斬棘。總的來說,過去是你的勝利,但現在是你的泥濘,以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來說,沉湎於曾經,就會對現在產生強烈的不滿。另一方面,不斷的對比形成不斷的反差,就造成了積累性的不滿。

2、對新公司評估不足

我們跳槽之前,都會對新公司有一個評估,核心自然是薪資,然後是福利、環境、人際等。我與新入職的這家公司也算神交已久,差不多是有一年的評估,但就像談戀愛的時候什麼都好,一旦入職,期望差就產生了。

心理學上有個“心理擺效應”,說的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像小說IP被拍成電視劇的那種失落和焦躁。“心理擺規律”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即如果此刻你期望很大,那相反的心理狀態極有可能在另一時刻不可避免地出現。

正如我一開始對新公司的每一個方面期望都很大,無論是薪資還是平臺,抑或是同事的水平上,學習的機會上。當真的入職接觸的時候才發現,我所看到知道的,只是公司願意呈現的一方面而已。巨大的失望心態下,就不可避免的產生超級不爽的心情。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但從交談去準確評估一個公司,只有親身實踐,才能觸控到部分真實,這是跳槽者一個很大的風險。

3、新環境的不適應感

人對新環境有本能的排斥感,主要來源於對陌生性的一種不安全感,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跨過太平洋容易,跨出心中的舒適區難”,可見,完全融入到一個新環境,是比攀山越嶺更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會對新環境產生不適應感呢?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大腦的本性

有一位心理從業者說過,人類的大腦會預期未來的危機, 新環境的陌生感,使得大腦對周遭危機的預估能力下降,從而產生強烈的“不確認感”,這種感受會刺激大腦的邊緣系統,引發應急反應——“緊張感”。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就像一根繃緊的弦,稍微撩撥一下,便是絃斷人傷。

二是習慣問題。

我們都知道,培養一個習慣很難,因為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戒掉,必然是傷筋動骨的。我們習慣於原來公司的處事方式,習慣於過去的人際關係,這種依賴性很難戒掉,一旦從這種習慣裡抽離出來,投入到新的環境中,生理和心理上會不由得產生一種排斥感。

三是敏感與畏懼。

每個人適應新環境的所需要的週期都不同,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同。而有一部分人因為相對敏感,且缺乏安全感,就對新環境有天然的畏懼感。

我在原來公司5年,習慣是根深蒂固的,同時,我又是一個敏感的人,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在新公司自然不能過得如魚得水。

二、如何調整跳槽好的心態?

知道了大概原因,現在我們來說說,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畢竟跳槽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無論心裡多麼難受,也只能向前。

1、積極參與現實工作,重新選擇參照物

我們懷舊情緒強烈,是因為我們把過去的工作當成是現在的參照物,不斷對比產生差距,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適。那麼,不妨做到兩點:

一是積極參與現實工作。

培養在新工作中的主動性,無論是你熟練的還是陌生的,參與進去。我們常常說,和同事拉進關係的最有效方式是在一起吃飯話家常,那麼和新公司拉進關係的方式,就是參與到它的成長中去。你和新公司的聯絡越緊密,參與的現實工作越多,就能積累熟悉感。

二是重新選擇參照物。

過去的工作已經是過去式,不要讓其成為現在工作的參照物。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成為過去,可以把過去一個月,過去一週,甚至剛剛過去的一天作為參照物,也可以把剛剛完成的工作設為參照物,將對比框定在同一個空間裡,就不會因為跳槽而產生後悔、不爽的情緒。你就會發現,生活工作都在越來越好,你所期待的,正在慢慢實現。

所以,發揮主動性,選好參照物,是融入新公司非常關鍵的一環。

2、消除期望偏見,建立評估正迴圈

對期望和現實的評估與調整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一套高階意識系統。其過程為:初步判斷——建立目標和期望——實施——反饋——修正目標和期望——實施——反饋——修正目標和期望——實施……這也是不斷適應新環境、不斷認識自己的正迴圈過程。

我們之所以會有期望偏差,就在於我們只實施了前四個步驟,即初步判斷——建立目標和期望——實施——反饋。以我自己為例,對新公司的初步判斷,是比原來公司更大的平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然後,我建立了目標和期望,迎接更大的挑戰以及得到更多的成長,獲得不同的機會,收穫更多的物質上精神上的財富;接著我開始實施這個期望,將其與新公司一一對比;最後,我得到了反饋,發現我所有的建立都不可能實現,或者說,需要一個較長週期的等待,於是,我失望了,非常失望!心理學家認為,當目標和期望制定的不合理時,或者與現階段情況差距過大時,往往就會失敗,而且造成的失望就越大。

失望之後,我沒有修正目前和期望,沒有建立正迴圈,而陷入到不可自拔的消極情緒中,只能和新公司距離越來越遠。因此,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必須要做的,就是去修正,短期內的期望是什麼,長期的目標是什麼。就像如果你期望一年賺一個億,註定要失望,但你要是期望一年賺10萬,那麼又何談失望。

3、建立微習慣、新觸點

我記憶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以前上學的時候習慣騎腳踏車,特別反感坐車,暈車的毛病也改不掉;後來,因為工作需要,坐公交車上下班成了常態,漸漸地倒都習慣了。可見,其實習慣這個東西,我們不需要去打破,而是去建立新習慣就好。

無論你在舊公司有多少的習慣,不需要去放棄不需要去忽略,但從現在開始,建立你在新公司的新習慣就好,慢慢地,就會長江後浪替前浪。

在《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一書中提到,微習慣是微小的、積極的行為, 是不需要消耗多少意志力,人人可以做到的,與古人所說的“積跬步,至千里”有異曲同工之妙。跳槽後到了新公司,也可以用微習慣去替代過去的習慣。

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需求不同,建立微習慣的計劃就會不同。比如我們目前最想要的是消除跳槽後帶來的不適感,那麼不妨建立一個每日發現新公司優點的微習慣;

服從計劃安排,將其納入目標

計劃一旦形成,就要將其視為一個目標,目標可以是寬泛的,比如透過微習慣的養成,最終成功和新公司融為一體;

建立回報機制,獎勵提升成就感

付出都會希望得到回報,在微習慣的建立過程中,給自己一個獎勵期限,比如發現新公司10個優點,或者堅持一星期完成計劃,就獎勵自己一杯奶茶,創造一種儀式的成就感;

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留意習慣養成後的標誌

老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是習慣養成的最好見證者,也是能提升你成就感的最好方式,更是反饋的必要來源。

建立微習慣、新觸點,才能讓你和過去告別,至少,

不讓你沉浸在過去中

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通常不願意談後悔,無論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我們寧願承受代價也不願意放下臉面。跳槽是一種行動,但跳槽的結果卻需要心態去書寫。金三銀四跳槽季,儘管是美好的季節,也要慎重跳槽,有時候,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但若已經跳槽且不可回頭,那麼調整好心態,才是最要緊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