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鹽邑產有哪些蔬食?

《海鹽縣圖經》中有一段關於鹽邑產蔬食的文字記載,其內容出自縣永樂《志》。據所實有者錄之,包括禾、麥、菽、菜、果、蓏六種。對比今天日常生活,略微研究,特有意思。

禾之品

“禾之品曰早粳、中秋粳、晚粳,早糯、晚糯”。

禾的

本義

指穀子

粟,有時專指稻子

此處取稻子之意為妥。鹽邑產有粳、糯:

粳即

水稻

分早、中、晚三季;糯即糯米,分早、晚兩季。水稻乃本地主食,糯米則是本地重要場合的主要食材,如春節前打年糕,端午裹粽子,冬至夜燒糯米飯等。

“麥之品曰大麥、小麥、蕎麥”。

從外形上看,大麥、小麥均有麥芒,蕎麥的果實則呈三角狀。麥雖不是本地主食,卻也不可或缺,特別是小麥,常被製成麵粉,是製作早餐、點心的主要原料,如麵條、包子、饅頭、大餅、油條、麵疙瘩等。

菽之品

“菽之品曰黃豆、赤豆、豇豆、蠶豆、白扁豆”。

菽是豆類總稱,上述五種豆在今天十分常見。如,蠶豆成熟時節,家中每天必備這麼一道

“炒新蠶豆”的菜,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又如,豇豆、白扁豆(還有紅扁豆),常連同豆莢一起炒來吃,有時燒熟的豆子掉出豆莢,在湯汁中,夾上幾顆吃,口感佳。另外,黃豆是豆腐(豆腐乾)製作、醬油釀造的原料。而赤豆一般用來加到糯米飯中,使外觀上有別普通米飯;也可製成豆沙,作為包子、月餅等餡料。

“菜之品曰菘、芥、蔥、韭、蒜、白菜、青菜、莧菜、薺菜、芹菜、菠菜、蘿蔔、茄子”。

大白菜

而下文專有

“白菜”與之並列,這兩者應當有別,待確認。

芥菜即我們俗稱的大頭菜。

海鹽大頭菜(醃製品)

是本地特產,遠近聞名。還有一種芥菜是多頭菜,俗稱

“娃娃菜”,能製作多種美味菜餚。

薺菜是本地一種野菜,常生長於田野、路邊、庭園,空時拿籃子出來挑挑薺菜,是一種樂趣。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另一種路邊野菜是馬蘭頭,未見記載。其他蔥、韭、青菜、芹菜等均常見,不再贅述。

菜之品

“果之品曰李、杏、梅、桃、棗、枇杷、櫻桃、橙、葡萄、蓮房、菱”。

稱之為果,大多屬於薔薇科,如李、杏、梅、桃、櫻桃等,也包括鼠李科、柑橘屬、睡蓮科、菱科等。這裡不解是,單列了柑橘屬的橙,卻沒有列出同屬的橘,在今天,本地產以橘子居多,品類也多,特別如有名的黃沙塢柑橘。莫非在明代,本地更流行橙子?或者只是統指柑橘屬的全部品種。

“蓏之品曰甜瓜、西瓜、王瓜、菜瓜、絲瓜、葫蘆、地蒲”。

蓏指瓜類植物的果實,上述七種瓜均屬於葫蘆科。記得小時候,常吃的

“雪團瓜”“青皮綠肉”,特別香甜,印象深刻。還有這裡的菜瓜,是甜瓜的變種,本地俗稱“大腳瓜”,雖然甜度沒有一般的甜瓜高,但個頭大而長,肉多水分足,在炎炎夏日吃上一個,滿足感十足。絲瓜、葫蘆、地蒲一般不直接食用,常用來燒菜。倒是那個王瓜,並不熟悉。

蓏之品

總得來說,

明朝永樂年間(

1403-1424

,鹽邑產的蔬食與今日相比,大同小異,十分齊全。

生活中常見的穀物、蔬菜、瓜果,我們雖說熟悉,知其俗稱;但對照書中正式叫法,就未必能一一對應了。待查閱資料後才大悟:

原來如此。(文

/

鹽邑大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