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隻剩1億?華為高管改口,推出鴻蒙到底有啥苦衷?

在去年的時候,華為高管曾表態說,經過三輪的限制升級,華為終於活下來了,當時很多人對華為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折服。但嚴格意義上講,華為即便在此過程中獲得勝利,那也是一場慘勝,不僅相扶相伴7年的榮耀從華為獨立拆分,而且華為的晶片供應鏈被徹底斬斷。

以上行為反應到市場當中,便是肉眼可見的市場份額下滑。第三方統計資料顯示,在拉丁美洲的出貨量中,華為已經退出前5名。尤其是在全球的智慧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中,華為僅僅比榮耀好一丁點,但與蘋果和三星的差距卻越拉越大。那麼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擺在眼前,華為有沒有延續手機業務發展的良策?

其實為了能讓華為手機業務得以延續,華為籌備了鴻蒙系統和自建HMS生態系統。為了能為應用開發者節省時間和資源,華為推出名為Choice SDK的開源解決方案,可將現有的GMS應用變成HMS應用。另外備受矚目的鴻蒙系統在手機上搭載執行的時間也逐步敲定,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

鴻蒙系統對於華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華為高管王成錄的話來說,鴻蒙系統一方面是為了留存華為手機使用者,另一方面是為了給華為軟體贏得時間。而當初王成錄對於鴻蒙系統的裝置接入估算更是達到了3億臺,讓外界對於華為鴻蒙系統的出現多了一絲期待。

只不過王成錄口中3億的數字,在華為另一位高管徐直軍的口中卻只剩下了1億。徐直軍在一次大會中表態,今年華為鴻蒙系統將進入1億臺裝置。那麼這件事就比較有意思了,同樣都是華為高管,而且還在鴻蒙系統臨近推出的關鍵時刻,高管突然改口,使用者直接縮減2億,到底是華為沒有資訊,還是推出鴻蒙時華為有不得已的苦衷?

事實上,透過華為的外部局勢分析以及業內對於鴻蒙系統所持有的態度,華為主動調低目標或許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首先,華為鴻蒙系統雖然是實現國產作業系統零的突破,但是對於鴻蒙系統的認可和資訊披露,還有很大的空間探索和未知性。比如在國內的手機廠商中,中興此前就有過明確的拒絕態度,小米方面的表態也沒有顯露出主動和積極。更何況讓對手的使用者都來適配鴻蒙,本身在商業邏輯上就講不通。

其次,鴻蒙系統效果如何,還沒有任何市場反饋。華為的鴻蒙系統雖然一直是市場的關注點,但是業內對於鴻蒙系統的相容性和體驗度還沒有更多的評測,如果華為此時就接入更多的裝置,萬一體驗度不高,則會對鴻蒙起到反作用。因此也不排除華為是為了規避一些未知風險而做出的決定。

當然了,因為晶片獲取受阻,直接致使鴻蒙沒辦法定出更遠大的目標。我們都知道,華為的晶片已經沒有了新的獲取渠道,這意味著華為沒辦法大面積製造新的手機,再加上小米等企業快速蠶食了華為空出的市場份額,所以華為才選擇主動調低鴻蒙系統適配的使用者範圍。

不得不說,在華為高管改口的背後,其實還有華為自身的苦衷,這些無奈可能是出於保守,也可能是出於對鴻蒙的保護,但眼下華為的手機業務真的不能在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