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經歷了200多次地震,故宮依舊無礙,古人的建築有多智慧

常言道,一物降一物,世間萬物都有天敵,而建築物的剋星就是我們熟知的地震。無論是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還是造成了二十多萬人死亡的海地大海嘯

,這

背後的成因都是地震。但是在中國,有這麼一座建築經歷

200

多次地震災害屹立不倒,

能硬扛

10。1

大地震,

就是北京的故宮。

十級地震究竟是什麼概念?故宮為什麼可以無視地震的傷害?這個問題最初在英國電視臺第四頻道製作的紀錄片裡被提出來

在做故宮建築模型抗震測試前,英國攝製組曾經做過一些歐洲古代建築模型的抗震試驗,但是這些磚石結構模型的結局都是坍塌,最後他們打算試驗一下中國古建築能不能承受這次考驗。製作組請到了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

博士,製作了一個標準故宮建築模型。

測試開始前,參與拍攝該節目的專家理查德和

周乾

打了個賭,理查德認為故宮建築模型肯定會被輕鬆震垮。起初施加三級到四級地震時,模型只是在試驗檯上輕微晃動,隨著地震烈度的不斷增加,模型晃動的幅度增大,兩側的磚石牆體紛紛垮塌,強度逐漸增加,模型的晃動幅度也越來越大。最終到

10。1

級地震強

度時,地震的強度已超過人類歷史記錄的最大值,

動製造機也已達到工作極限。

然而在如此劇烈的晃動下,故宮模型仍然保持穩定搖晃,並且在地震停止後基本能夠恢復到初始狀態,建築整體屹立不倒,只有立柱發生了輕微的位移。理查德稱,這次試驗過程中,古建築模型像揉太極球一樣,把地震施加的力一點點的化解,就像中國太極功夫中的以柔克剛。

那故宮模型表現出的超級抵抗力到底靠的是什麼?這其實歸功於古代工匠的

隔震

理念,也就是利用建築結構減小地震造成的傷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將其應用到建築中的國家。故宮建築的設計、建造充分考慮了抗震的需

求,採用了多項隔震技術。

比如建築隔震,就是在建築的一些地方設定可以運動的裝置,地震發生的時候,這些裝置會在自己的區域內不斷運動,來耗散、吸收部分地震能量。從而減輕地震對建築的損害。在故宮古建築裡面,這些可以運動的裝置就是我國的第五大發明,

卯結構。

故宮古建築的梁與柱採用

卯連線,一端做成榫頭形式,插入事先設計

好大小

口中,地震發生時,榫頭會與

口不斷地脫離又連線。

形成

現象,即榫頭從

口拔出,但是

它們

兩個沒有脫離控制,因

為榫頭始終搭在

口的位置,整個建築的建構沒有發生變化,這就是故宮建築利用摩擦減震

的方法。

工匠們在築頂上

設立

斗拱,而斗拱主要由坐

拱、翹

伸等小構架由下至上層層疊加而成。地震發生時,這些細小構件之間相互擠壓錯動,可以輕輕鬆鬆耗散大量地震

能量,並且能讓建築晃動一次的時間變長,產生隔震的效果。而地震結束後,這些小構件基本能恢復到初始位置,整個建築完好無損。

此外,故宮屋子裡面的天花板

上吊著

許多沉重的宮燈

,它們

在地震發生時能像擺球一樣來回晃動,運動方向永遠和建築物晃動的方向相反,這樣一來就減少了建築的運動。此外,厚重的屋頂在外力作用下也會晃晃悠悠的往復搖擺,他們兩個強

聯手,起到了很好的隔

震效果。與此同時,周

又發現了一個故宮抗震

“黑科技”

,那就是故宮的根柱。

它們

之所以在地震發生時會產生輕微位移,是因為根柱根本沒有插入地底下,而是直接擺在了

柱頂石

裡,就是柱子底下。那塊圓形石槽,在地震作用下,柱根在

柱頂石

裡往復運動產生的摩擦力也可以削弱地震的力量。如果柱子不是放在

柱頂

石上,而是插入地基中,反而會因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斷裂。

同時,立柱的角度也有著看不見的講究。我們肉眼看到的立柱,通常會以為它是垂直地面向上的,但其實是每根立柱有輕微的傾斜。總體來看呈現向內收攏的形式,和屋頂一起形成了一個穩固

的三角形,無疑也是又給建築上了一層保險,這也就是為什麼實驗中的故宮模型會發生位移的原因。當然了,大家還會發現,故宮的地面經歷了這麼多次地震,竟然也沒有發生大規模損壞,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難不成地下也埋藏著一套抗震系統。

直到工人們挖開了地磚,一切終於水落石出。原來工匠們發現在第一層地磚下面還有其他地磚,將第二層地磚取出後,震驚地發現地下竟還有地磚。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工匠一共取出了十五層地磚,這些可全都是貨真價實的

磚,每一塊都由專門的磚窯生產,上面刻著製造的產地、年份,方便磚頭出現問題的時候追究責任。制

作工序極為複雜,而且歷時很久,它們的珍貴程度與金子差不多,所以也被稱為金磚。

一塊金磚從取土到製作完成,足足需要七百二十天時間,也就是差不多兩年。而整個故宮用了整整八千塊

磚。

足足撲

了十五層,抵抗地震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在這層層金磚地下是一層沙土、一層碎石的地基,這簡直就是一塊吸收地震衝擊波的海綿。層層沙土會一點

一點

的削弱地震的威力,這又是一項抗震的古代

“黑科技”

除了紫禁城在中國還有年代更久遠的抗震

建築,他們均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超前智慧。比如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

應縣

木塔,傳說中經歷地震不倒,面對戰火不

毀,遭遇雷擊

它的構造體現了斗拱的精妙,是中國建築史上最具價值的標本。

而晉祠聖母殿是晉祠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北宋木構建築的典型作品,宋代建築工匠們研究出來的

,斗拱

結構和形制的變化

它的身

上全都表現出來了。純木建造的萬榮飛雲樓

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

整座建築大大小小的介面全部應用的是

卯巢狀技術,他和應縣木塔一起被譽為南樓北塔,而這只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的小小縮影。

類似的抗震古建築,整個故宮有一千兩百座,成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我們用現代實驗總結出故宮抗震的原理,然而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早已在歷史的無數次考驗中大獲全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