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可令人不解的是,糧食居然不夠吃。歸根到底,蘇聯的糧食問題還是體制問題。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其實,沙俄時期的老百姓,還是能夠吃飽肚子的。20世紀初期,沙俄的糧食出口位居世界首位,約佔世界糧食出口重量的45%。由此可知,沙俄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有餘力搞糧食出口,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

沙俄被推翻後,列寧開始考慮如何建設蘇聯的問題。由於蘇聯經歷戰亂摧殘,戰後重建難度比較大。整體來說,列寧時期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列寧去世後,圍繞糧食安全問題,蘇聯進行了艱苦探索。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高度重視重工業,短短几年就讓蘇聯從一個農業國家變成了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工業強國。但斯大林模式有個問題,強制性推廣公有化的“集體農莊”,甚至逼迫農民上交耕牛。

如此一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最明顯的就是,蘇聯的農業產值非常不景氣。比如,蘇聯的耕牛從3070萬頭下降到1960萬頭,羊從上億隻劇減到5000萬隻,馬從3350萬匹下降到1660萬匹。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二戰爆發後,蘇聯農業飽受摧殘。斯大林在戰後重建時期,依舊不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倒是重工業發展極為迅猛。及至1950年,蘇聯工業生產已經恢復並超過了戰前水平的一半以上。反觀農業生產,不僅沒有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反而減少了很多。援引1952年與1940年對比資料,牛的頭數減少27%、奶牛減少31%、豬減少50%。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暫且不說吃肉喝奶的問題,就是糧食生產。斯大林時期的科學實力是有的,也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下定決心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糧食安全問題也不至於交給西方國家。

令人遺憾的是,斯大林對種地不感興趣,蘇聯也沒有袁隆平式農業科學家。斯大林去世之際,蘇聯是超級大國不假,可糧食安全問題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赫魯曉夫改革

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重視起了糧食安全問題。不過,赫魯曉夫路子走偏了,近乎瘋狂的強制性種植玉米。從哈薩克到西伯利亞、從烏克蘭到楚科奇半島都被玉米所覆蓋,玉米被稱為“農田裡的女王”,播種面積從1953年的350萬公頃,迅速飆升至1962年的3700萬公頃。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違背自然規律的玉米種植,導致蘇聯玉米產出率低之又低,甚至於影響到了小麥等其他糧食作物。不得不說,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非但沒有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反而雪上加霜了。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依舊重視重工業,特別是國防軍工。蘇聯可以生產高精尖武器,唯獨不能給老百姓麵包。儘管如此,赫魯曉夫對外援助的過程中,除了兜售武器裝備,還包括了本就少的可憐的糧食。

勃列日涅夫徹底僵化

斯大林、赫魯曉夫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沒有太大作為,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更是徹底僵化了。勃列日涅夫是一個無比討厭改革的領導人,還是大力發展軍工,一度在美蘇爭霸中佔了上風。

有用嗎?老百姓種地積極性不高,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列寧還說過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可列寧怎麼也沒想到,身後幾十年的蘇聯子民,麵包牛奶幾成奢望。民以食為天,這一點地球人都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就能更好的理解我國包乾到戶的農業改革有多麼的成功。

蘇聯沃野千里,農業發展潛力大,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勃列日涅夫去世後,蘇聯已經是風雨飄搖。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你可以說它高層內卷,也可以說它被美國“星球大戰”拖垮了……糧食安全絕對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歸根到底一句話,蘇聯糧食經常不夠吃,還是因為制度問題。這讓筆者想起了《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商鞅對秦孝公說的話:關中土地沃野千里為天下列強所無,為何秦數百年荒蕪薄收人煙稀少?秦孝公聽了以後奮力變法,可蘇聯幾代領導人就是沒有秦孝公這種魄力,與其說是制度問題,倒不如說是人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