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文|科學蟲洞

這段時間,雲南野象群北遷的訊息屢屢登上熱搜,引發了網友們對雲南野生動物的關注,同時也有不少人將視線放到了生態環境上面。

雲南發現“滅絕”植物15叢

3年前,科學家在進行野外調查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即雲南蘭花蕉(Orchidantha yunnanensis)。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雲南蘭花蕉,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合作發表的一個新種。

2017年發表的時候,由於引種地區資訊不甚明確,科學家們沒有發現野生居群,所以它被認為是已經滅絕的植物。誰料2018年4月,科學家就在雲南河口縣發現了野生居群。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雲南蘭花蕉跟蘭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是不同的種,這次發現的雲南蘭花蕉數量極少,

只有15叢

據瞭解,這種植物的

是從根狀莖長出來的,

味道十分難聞,像腐肉一樣惡臭

。不過,蒼蠅等昆蟲卻會被腐肉味吸引過來,幫助植物傳粉。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滅絕”植物重現雲南,是一件好事,不過,這樣的好事並非第一次發生。有一些動物、植物被認為滅絕後,其野生個體/野生種群被人們發現,帶來意外之喜。

“滅絕”動物多年後重現

紐西蘭的國鳥是幾維鳥,但要論珍稀程度,紐西蘭有種禽類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南秧雞”。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南秧雞又被稱為巨水雞、泰卡雞,擁有色澤鮮豔飽滿的外表,從胸部到肩部、背部和翅膀,呈現深藍、孔雀藍、綠色、藍色,喙、腿等部位則呈現鮮紅色。

南秧雞體型巨大,體長達63釐米,翅膀展開後有1米多長;體重在1。8-4千克之間,雄性會更重一些。它們行動遲緩,不能飛,以植物根莖、草籽、昆蟲等為食。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這種巨大的鳥曾經廣泛分佈於紐西蘭南島和北島,後來隨著移民者、殖民者的到來,它們被獵槍射殺,生存環境也被外來動物擠佔,最後一步步走向消失。

在20世紀初,南秧雞被認為已經滅絕,幸運的是,在1948年,有人發現了野生南秧雞的身影。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1948年11月20日,傑弗羅伊·奧爾貝爾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在默契森山附近發現了野生的南秧雞。

根據2013年的資料,大約有260只南秧雞受到官方保護;到2008年,南秧雞的數量增長到300只,後又因為遭到白鼬的破壞而有所降低。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滅絕的生物會重新出現?

2020年相關報道顯示,在過去35億年裡,地球上演化出了40億左右個物種,但其中99%的物種都消失了。我們生活在當代,也時不時會聽到物種滅絕的訊息,例如白鱘的滅絕。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物種滅絕是令人難過的,但有些被認為滅絕的生物,卻在之後的某個時間裡重見天日,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第一種情況很好理解,也就是該種生物其實並未完全消失,存活的個體或種群隱藏了起來,科學家們未能發現,於是宣佈其滅絕。等到它們的身影再次出現,“滅絕”的結論就會改變。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第二種情況,有說法稱有些動植物會出現“重複進化”,但有人質疑道:這是媒體的誤解。

以白喉秧雞為例,不少文章稱,在大約13萬年前,一群不能飛的白喉秧雞生活在阿爾達布拉環礁上。它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很長時間,由於沒有天敵、食物充足,逐漸失去了飛的能力。

當海島被海水淹沒,這些翅膀退化的白喉秧雞就此滅絕。然而在大約10萬年前,海島再次露出水面,島上又演化出了同種不會飛的鳥類。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不同的時間、同一地點,真的進化出了同一個物種嗎?

質疑方指出,釋出在《林奈學會動物學》期刊上的原版論文,對比的僅僅是兩處骨頭,並不能說明海島上重複進化出了同一物種,甚至無法確定兩個亞種有多相似。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阿爾達布拉

總結

科學家研究表示,在2050年,可能會有近九成的陸生物種失去部分棲息地。實際上,我們已經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路上。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人類誕生後,濫捕濫殺、製造火災等行為,削減了野生動植物的數量,摧毀了它們的棲息地,導致許多野生種群逐漸消失。

當然,不是所有物種的滅絕都跟人類有關,自然法則也在發揮影響。但無論如何,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不管是對其他生物,還是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好事。

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

北美旅鴿

被認為“滅絕”的生物再次出現,有助於人們進行保護、恢復其野生種群數量,豐富生物多樣性,也能提醒人類去維護生態環境。

————————————

本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