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偽命題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偽命題

©財經新知 原創

作者 | 王思原  編輯 | 佳杉

作為一家創新型即時社群零售企業,每日優鮮在成立一年後便開創了所謂的前置倉模式,並在今年3月高調宣佈其願景為“成為中國最大的社群零售數字化平臺”,多元佈局下的每日優鮮野心展露無遺。

6月9日凌晨,每日優鮮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上市申請書,尋求在納斯達克上市,意圖爭搶社群零售電商第一股。

但在每日優鮮遞交上市申請書後40分鐘左右,同一賽道的叮咚買菜也披露出自己的上市申請檔案,意圖衝擊紐交所,這無疑凸顯了社群零售行業競爭激烈的現狀。

事實上,社群零售行業除了賽道擁擠外,這更是個極度燒錢的賽道,每日優鮮遲遲無法盈利,並且出現營收增速停滯現象,難以看到盈利前景。

不管是在一級市場融資,還是上市去二級市場“搞錢”,充滿野心的每日優鮮看上去更像是為了“續命”。

| 不漂亮的招股書

據每日優鮮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每日優鮮淨收入總額為35。5億元,2019年增至60。0億元,但2020年營收增長為61。30億元,同比增幅僅為2。2%,而今年一季度每日優鮮營收15。30億元, 與去年同期的16。898億元相比略有下降。

當然,每日優鮮的商業模式就註定了其是個燒錢的業務,每日優鮮的營收增長也是用淨虧損換來的。2018年—2020年平臺淨虧損分別為22。316億元、29。094億元、16。492億元,雖然說虧損缺口在一步步縮窄,但成立7年仍未達成盈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全年GMV方面,每日優鮮也並沒有引人想象。2018年-2020年平臺GMV分別為47。25億元、75。97億元、76。14億元,近兩年每日優鮮的平臺訂單量幾乎處於停滯增長狀態。

在GMV複合年增長率方面,對比行業整體以及其直接競爭對手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的GMV複合年增長率為26%也遠低於兩者(行業整體為114%,叮咚買菜為319。2%)。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偽命題

此外,每日優鮮2018年、2019年、2020年,每日優鮮年有效使用者分別是508。26萬、717。22萬、867。61萬,但進入2021年後,每日優鮮有效使用者數量開始出現下降問題,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二個月,每日優鮮使用者數量變為789。24萬,對比去年出現顯著下降。

而對於出現的企業目前整體增速放緩情況,每日優鮮則在招股書上也進行了說明,認為社群零售業競爭激烈,且不僅僅是在消費者區域,訂單和產品等等情況都較為嚴峻。

但事實上,無論是連年虧損、GMV增長停滯還是有效使用者數出現下降,這對每日優鮮來說都不是小問題,而追其原因,競爭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每日優鮮整的“前置倉”商業模式並沒有得到充分認可。

| 不牢靠的前置倉模式

2015年每日優鮮提出前置倉概念,簡單來講就是每日優鮮每個門店都是一箇中小型倉儲配送中心,總部中央大倉只需對在市區內鋪設的門店進行供貨,就能夠達到覆蓋最後一公里的目的。

與當前火熱的社群團購不同,消費者在下單後,商品將從附近零售門店裡發貨,而不是從遠在郊區的某個倉庫發貨。這便是支撐它在門店3公里範圍內可以做到30分鐘送達的重要前提。

此外,前置倉不僅是簡單的把大倉庫拆成小倉庫再去配送,這樣做還是純粹的電商思維。前置倉的本質是,用200平-300平類似便利店的面積,承載生鮮大品類中幾千個SKU。可以總結為,前置倉的初衷是想利用小店的低成本模型,做出大店在品類上的廣度和服務深度。

不過,這僅是理想中前置倉的狀態,而現實中前置倉模式更多的是繼承了大型超市與便利店的不足。

首先,大型超市的SKU數量可達到2萬個左右,而每日優鮮的前置倉SKU僅在3000個左右,而資料顯示,如果滿足家庭廚房基本需求,至少在1500個SKU以上,雖然當下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付出的成本也居高不下。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偽命題

一般情況下生鮮類前置倉每100平方米可設定約200~300個SKU,按照3000個SKU計算的話,最少需要1500平方米左右,而透過線下觀察,每日優鮮目前大部分前置倉的規模是在300-500平方米左右,按照正常計算是無法達到每日優鮮所宣傳的3000個SKU,所以每日優鮮的每個前置倉能否達到滿足日常生活的SKU數量還有待考究。

此外,生鮮類產品與零食、日用百貨類商品不同(對比大型超市),需要採用冷藏方式(參考便利店),可能出現成本高、耗損大、效率低的問題。

運營方面,前置倉模式需要建立網路來覆蓋觸及區域,一個一線城市想要達到完全覆蓋,往往需要二十個以上的前置倉,如果全靠拿地自建則需付出非常高的投入,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整體盈利,每日優鮮深知這個道理。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優鮮在國內16個城市建立了631個前置倉。但翻閱前兩年的公開報道,關於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的描述為1500個,折腰的前置倉似乎也意味著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這條路走不通。

| 每日優鮮贏利點在哪?

前置倉運營成本高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實現盈利似乎更是天方夜譚。

因為想要在前置倉模式下實現商業化,除了以上問題外,還需要克服引流、房租、貨損、補貨以及倉內的作業效率等問題。

而這也意味著,前置倉只能是在前期的城市宣傳佈局,也就是線下往線上引流充分發揮作用,但後期小面積的前置倉不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SKU,那麼就會導致復購率下降,而復購率下降企業則會靠營銷、補貼留住客戶。

資料顯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每日優鮮在銷售費用方面的支出分別為7。955億元、7。4億元、5。892億元以及1。676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2。4%、12。3%、9。6%以及10。9%。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偽命題

雖然營銷費用呈下降狀態,但與其關店速度相比,下降速度並不明顯,這可能也意味著,每日優鮮的補貼還在繼續,而這就會造成每日優鮮持續虧損,最後不得不進行漲價,然而漲價也大機率意味著使用者體驗下降,導致復購率進一步下降,形成失敗結局。

當然,除了本身前置倉模式的走不通外,每日優鮮還面臨更多企業的夾擊。

因為本質上生鮮電商的主要目的與點外賣一致,消費者從網路上挑選生鮮,平臺接單後進行挑選並且即時配送。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與外賣平臺連線商超沒有任何區別,在這種情況下每日優鮮靠什麼留住、獲得消費者,必然是補貼,那麼這樣一來就回到剛才的問題,補貼換來虧損,虧損後提價,提價後復購率降低,最後導致模式失敗。

所以對於每日優鮮來說,任何本質上跑不通的模式再怎麼下力也很難獲得成績。

| 寫在最後

其實國內消費者習慣就註定生鮮電商是個偽命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社會節奏加快,沒時間去市場買菜,那麼為什麼我選擇在網上買菜呢?我為什麼不直接點個已經做好的外賣呢?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菜市場更像是個社交場景,如今把這個場景搬到線上體驗必然不會比線下更好,而且國人買菜大多數更喜歡自己挑選,眼見為實,生鮮電商的產品不確定性也是其發展的“絆腳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