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大約在3億年前的

泥盆紀

,這個時期是整個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水生植物首次從海洋走向陸地,從而給貧瘠的土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衣。在這個時代的後期,“動物王國”也開始向大陸轉移。這一切打破了生物界近30億年來被禁錮於水裡的局面,開啟了陸地生物大繁榮的新紀元。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時期,除了少數陸地和島嶼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海水覆蓋。在大陸上,有許多山脈和岩石,沒有動植物的蹤跡。然而,在碧波盪漾的海洋中,卻有另一番景象:美麗的珊瑚在海底“安居樂業”,漂浮的筆石隨波逐流,四處安家;五彩繽紛的藻類使水下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有一些生活在不同水域的低階魚類。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隨著地球大規模造陸運動的開始,標誌著志留紀結束,另一個地質時期泥盆紀開始。這一造地運動在當時幾乎遍及所有大陸。結果,海洋麵積減少,許多水域變成陸地,一些海底隆起形成高山。透過這種方式,許多水生生物被送到淺灘或分離在內陸湖泊。從水域到陸地的變化對生物世界有很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並繼續生存,一些生物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在泥盆紀以前,雖然在長期的地質歷史中,水中的植物不斷髮展變化,但還是形態各異,枝葉繁茂,但從植物演化的角度看,大多相對植物高度較低。在溫暖的海水中,它們不需要複雜的根、莖和葉。一些高等藻類看起來有根、莖和葉。實際上,它們沒有維管束來供水,所以只能稱為假根、假莖、假葉。可見,溫暖的海洋不僅是繁殖生物的母體,也是限制其進化到更高階段的“牢籠”。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陸地環境與水下環境大不相同。陸地上的水沒有海里多。太陽的熱量可以隨時帶走植物體內的水分;劇烈的氣流會引起風暴:空氣的溫度變化遠大於海水的溫度。總之,對於長期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來說,這是一個全新而惡劣的生存環境。為了在這種新環境中生存,曾經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經歷了長期的掙扎。他們大多在登陸途中“犧牲”,只有少數“英雄”經過多次嘗試,完成了這一光榮使命,最終在陸地上站穩了腳跟。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最早的陸生植物是裸蕨。它的植物結構非常原始和簡單,一般來說植物的高度很低,並且在匍匐的地下莖上有分叉的直立莖。莖上沒有葉子,只有幾根刺。它看起來像一是根枯枝。這種類似於根和莖的分化非常有利於適應環境。它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並在空氣中產生有機質。

當然,它畢竟不是真正的根和莖。一旦氣候乾燥,它就會死亡。為今後高等植物的根、莖、葉分化奠定了基礎。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工蕨就屬於這一類。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隨著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和氣候的乾燥,裸蕨開始衰落,同時出現了另一種更為複雜的植物——原始鱗木。這種植物已經有了真正的葉子,葉子也比較厚。如石松屬植物,葉呈針狀或線狀,樹幹直徑可達2米,高40米,外面覆蓋著很厚的樹皮。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因為這種植物沒有真正的根,當氣候惡化時,大多數根都死了。相反,高等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有真正的根、莖和葉,長得更高,在陸地上分佈更廣。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有許多裸子植物。

這些植物大多生長在靠近水面的地方,形成了當時的原始森林。後來它們被埋在地下變成了煤。

植物從水到陸地的變化影響深遠。它不僅用綠色的枝葉點綴著地球的面貌,而且深刻地改變了地球的地理環境。大量陸生植物能保持水土。同時,在落葉枝葉的作用下,第一次在地表形成真正的土壤,進而促進植物自身的生長。大面積的森林也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尤其是陸地上的綠色植物,為陸生動物的登陸和繁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活動場所。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我們知道在志留紀有更繁榮的魚類。泥盆紀以後,魚類進一步發展。那時,在遼闊的海洋、內陸的河流和湖泊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魚。魚的數量和種類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古生物學家也把泥盆紀稱為“魚的時代”。但是“魚離不開水”,這幾乎成了我們最簡單的常識。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著名的總鰭魚。正是這種長相奇特的動物成為陸地脊椎動物的先驅。

很難想象魚離開水在陸地上生活。然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過幾代人的進化,它已成為現實,這確實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魚生活在水中,靠鰓呼吸。水的浮力克服了地球引力對它的影響。那麼,為什麼總鰭魚能生活在陸地上呢?

透過研究,我們知道總鰭魚類的內部結構與其他魚類有很大的不同。鰭魚的口蓋上有一對內鼻孔。它是從外鼻孔到口腔的開口。其外觀顯示鼻孔與口腔相連。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陸生脊椎動物的“口蓋”上有一個內鼻孔。空氣從外鼻孔透過嗅囊,從內鼻孔進入口腔,然後透過氣管進入肺部。內鼻孔:內鼻孔的存在說明總鰭魚有肺可以直接呼吸陸地空氣。這種鼻孔結構雖然很小,但結構很簡單,為陸地脊椎動物鼻孔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總鰭魚的內骨骼的排列組合與陸生脊椎動物的肢骨基本相似。這種排列組合不僅有利於支撐重物,也有利於在乾燥堅硬的土地上爬行。

總鰭魚牙齒的結構和頭骨的排列與原始陸生脊椎動物相同。此外,普通鰭魚的頭骨中間還有一條裂縫,一直延伸到大腦,將大腦分成兩部分。他們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距,並能相對活動,使頭部前面可以抬起。這種結構也在早期兩棲動物的相同部位被發現。因此,有鰭魚類是兩棲動物的直系祖先,也是人類和其他高等脊椎動物的遠緣直系祖先。

當時,由於土地的不斷擴張,氣候變得乾燥,大量植物死亡腐爛,嚴重汙染了內陸水域,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氣,許多江河湖泊也乾涸了。在這種環境中,許多魚類由於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緩慢死亡,只有有總鰭魚成為新環境的倖存者。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隨著總鰭魚的登陸,在泥盆紀末期,一種從未見過的小動物出現了。它的身體不大。它看起來像一條剛從水裡跳到岸邊的魚。其實,它不是魚,而是原始兩棲動物的魚石螈。

地球早期的生物, 是如何“爬上”陸地的?

點選載入圖片

這種動物比總鰭魚更先進,它頭部堅實,身體結構更適合陸地生活。從此,脊椎動物踏上了廣袤的土地,為動物的發展揭開了新的序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