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昨天,在第四十七章文章後面的評論中,一個網名叫鬧市隱者的兄弟發了一段評語:

“牛頓力學無法容納麥克斯韋方程組,只是更精確的相對論的一個低速近似而已。牛頓認為全宇宙的時間都是一樣的,顯然這是錯誤的。牛頓認為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只是個巧合,愛因斯坦認為這應該上升為公理。”

因為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太多,深深刺激了我,促使我必須逐條解釋。而這在我的原文字中是沒有做專門討論的。

因此,我將會把現在本章中的一些內容糅合進我的再版書中。

感謝鬧市隱者!

言歸正傳,本章我們根據本模型假說,對電磁波進行全新解釋。

麥克斯韋認為: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生,形成電磁波。

因此,在麥克斯韋看來,磁和電是完全不同的,卻又相互聯絡的。這個聯絡就是變化,沒有變化,二者就沒有關係。並以此為基礎,運用其已經練到九重的微積分數學功底,透過嚴密的邏輯和數學論證,得到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進一步,根據麥氏方程組,推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為:

ɛ

0

表示真空介電常量,

μ

0

表示真空磁導率。

當電磁波的頻率在一定的範圍內時,就是人們看到的光。

麥氏將這兩個成果寫成武功秘籍《電磁學通論》,並於1873年公示天下,以求敢與之論戰者。

非常遺憾的是,當時當世,並無膽敢應戰之人,致使其終生未逢對手,狂笑而終,以為找到了終極真理。

時至今日,一般人一聽到麥克斯韋方程組,仍然是瞬間一個腦袋變十個大,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剩下的,就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一個不恰當的舉例,就像時下流行的電信詐騙,先把你嚇死,然後乖乖的把你的錢變成我的錢……

可惜,雖然本假說作者一聽到微積分,還是多元多重不定積分方程組,也是瞬間一個腦袋十個大,口吐白沫,倒地不起。但是,等我終於坐起來後,我想了想,覺得還是聖人說得好:敬鬼神而遠之。白話就是:繞道走。

我不理解的東西,你說得再天花亂墜,我一樣存疑,待你說完,我拍拍身上塵土,轉身告辭。

管你是真理還是騙子,其奈我何?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光?光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作者心中有一個基本直覺,或者說是信仰:

數學,並不是真實的物理,只是物理在人們意識中的近似模擬而已,就像任人揉捏的泥團,只要用力適當,想捏成什麼樣子都隨你。描述這個揉捏泥團行為的專業術語,叫做數學建模。

在本假說中,我們就不走微積分路子,因為作者不會數學建模,特別是微積分建模,因此我們走一條作者會的路,構建三維結構模型,這也是一種建模,看會不會出現奇蹟?

……

根據本物理大統一模型假說,我們知道:

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甚至以太子,都是永動的多元複合系統,並且該複合運動系統是彈性的。子太多看不過來,本章我們只看電子和氫原子: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52    電子實物模型圖(左圖為正電子,右圖為負電子)

注:

1,透明塑膠殼僅做固定電子冠狀正二十面體用,不代表任何意義;

2,大直徑的彩色鐵珠用於連線多根磁力棒用,代表正二十面體的12個連線點;

3,小直徑的紅色小磁球代表正電子的北極磁力發散點,藍色小磁球代表正電子的南極磁力發散點;

4,藍色塑膠小球表示正電子中微子,紅色塑膠小球表示負電子中微子,長軸僅做為實物模型支撐用,不表示任何意義。

注意看這個正負電子結構:

電子冠狀二十面體是特殊的雙層複合磁力結構,內部因磁禁閉原因而禁錮有電子中微子。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29    帶磁力線示意的正負電子實物模型圖(隱去中微子示意)

注意看這個正負電子結構的磁力線走向:

電子冠狀二十面體外顯的磁力是三維不對稱的,但是正電子的外顯磁力線有且只有一個正五邊形面,其有四根磁力線的方向是順時針分佈的,另一個是相對於正五邊形中心是沒有旋轉的方向性的,以此同時,在其它角度的正五邊形的外顯磁力線上,找不到剛好與之完全反方向的逆時針磁力線結構。

負電子外顯磁力線則剛好完全與之相反。

這就是安培右手螺旋定則的電子結構的原因。這個結論很有意思,但與本文主題無關,下面回到主題。

什麼是光?光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個問題,在麥克斯韋釋出招戰檄文的27年後,即1900年10月7日的夜晚,差點被另一個同樣通曉微積分的天才——馬克斯·普朗克揭榜應戰並挑落馬下。因為這一天夜晚,他為了徹底解決懷孕了6年的物體熱輻射問題,生下了一個常數兒子,即大名鼎鼎的:

普 朗 克 常 數

!!!

可惜,出於對牛頓連續時空老祖宗的崇拜,普朗克嫌棄自己親生的這個量子化的兒子長相醜惡,因而深惡痛絕,不願接納,一腳將其踢出牛頓力學勢力範圍。

在時空中流浪的普朗克常數,在迷夢中飄呀飄,飄到了愛因斯坦身邊,被愛因斯坦隨手撿起來,並透過投餵速效飼料,迅速將其養大,然後讓他和光姑娘結婚,這對夫妻在瑞士專利局的一個小辦公桌上,恩恩愛愛,你儂我儂,在1905年生了個兒子,被愛因斯坦取名為光子。

1905年時代,物理學江湖被兩朵烏雲——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和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搞得烏煙瘴氣,一片混亂,各大門派人心惶惶。

由於光子天生遺傳了普朗克常數和光的基因,自帶主角光環,因此自從江湖中得知其誕生,立即被各大門派視為江湖上的真命盟主。

於是光子盟主號令:“各大門派聽我號令:我的輕功速度為光速,且永遠不會變速,如果你們看見我的光速變了,那是因為你們的眼睛看錯了!”

各大門派齊聲應和:“諾!”

於是,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光子的輕功速度真的不變了……

又胡扯遠了,繼續扯回來。

繼續觀察前面的電子模型圖,在本大統一模型假說中:

電子就是電子冠狀二十面體結構和中微子組合而成的動態二元複合系統,該動態二元複合系統只能在由原子核結構限定的核外電子軌道上進行躍遷運動。

因此,光波才具有量子化的性質。

事實上,普朗克曾經夢見過,在物質內部存在一種“處在封閉區域所形成的腔(也就是構成物質的原子)內的微小振子”。

可惜,遺憾……

今天,我們可以說,普朗克的夢一點不錯!

因為複合磁場原因,中微子被磁禁錮於電子冠狀二十面體中,在一定範圍內做自轉和繞轉運動,這就是普朗克夢見的“微小振子”。

而原子軌道,就是普朗克夢見的“處在封閉區域所形成的腔”!

普朗克,物理系界的一代天驕,蒼天已經託夢,使他夢見了物理江湖大統一的核心影象,差一步,僅僅只差一步,伊人就可能成為物理學界的始皇帝,但伊人最終還是與大統一失之交臂,豈非天意?

電子冠狀二十面體和中微子構成一個動態穩定的電磁波儲存和發射器,並在原子的核外執行軌道限定下,使得光(電磁波)能夠以量子化的能量形式被接收和傳送,從而產生光的量子化現象。

電子冠狀二十面體的結構類似球形,外顯傾向力卻呈射線狀發散且正反傾向力交錯,又由於被強磁力禁錮在其中心的中微子在不停繞轉,最終使得其線狀發散的單極性傾向力呈現出波動狀態。

電子的這一單極性傾向力特徵是維持宇宙世界動態穩定的基礎。沒有電子的外顯單極性,整個宇宙將因正反物質的指南針效應,不可避免的瞬間塌縮。

沒有中微子被磁禁錮於電子冠狀二十面體中心,且在其中自轉和繞轉,世界就沒有光(電磁波)。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57    氫(氕)原子核模型圖(左A型,右B型質子)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57    氫(氕)原子核模型圖(左A型,右B型質子)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56    帶磁力線示意的質子實物模型圖(氕原子核,左A型,右B型質子)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氦原子模型圖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47    自由電子螺旋進動軌跡示意圖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圖48    自由質子螺旋前進軌跡示意圖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核外電子繞核執行一週的軌道示意圖(非比例)

注:1,如圖中箭頭所示,對於氕原子核,核外負電子繞其繞轉一週,是兩個扭曲的圓環構成,而不是一個圓環。2,由於核外負電子的三維繞轉運動,氕原子核本身也在做自轉運動,而氕原子核內的正電子也因為磁禁錮原因,和核外電子運動原因,在自轉和繞轉。

如上圖可見,原子是在以太時空中做複雜的多元自轉和繞轉運動。因此:

類似於聲波,光(電磁波)是一種在以太時空中傳播的純能量波。

如同聲波是一種在空氣中傳播的機械波,光(電磁波)是一種在以太時空中傳播的機械波。

以太時空是光(電磁波)的傳播媒介。

根據本模型假說,由於電子是一個複雜的三維震盪系統,在空間中是螺旋進動的,除了具有類似直線的前進運動,還有自身的自旋運動,以及電子冠狀二十面體與中微子構成的諧振系統產生的振動。

由於聲波是物質受外力激發而在空氣中傳播的純能量波,而物質受外力時,不但作為整體的外顯運動狀態會發生改變,其內在電子運動狀態也會發生改變,因此聲波也具有橫波特徵。只是由於相對於物質內部的電子運動速度,聲音傳播的速度非常慢(約為340m/秒),從而我們只關注到其縱波特性,一般不考慮和檢測其橫波特徵,因為相對非常微觀,不容易被檢測到。

而光(電磁波)的橫波特徵比較明顯,容易被檢測,縱波特徵由於物質原子核的核外電子軌道距離非常微小,相對非常微觀,不容易被檢測到。

因此,傳統上,人們認為光(電磁波)具有橫波的物理特徵,而聲波具有縱波特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量波。

事實上,二者本質上是同一物理原理激發出的純能量波,只是因為傳播媒介的物理特性的巨大差異,而顯示出明顯的縱波或橫波特性,另一相對不明顯特性則被人們忽略。

光速不變是一種近似的事實!

類似於聲音的傳播只與介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所以音速不變,光速不變也是由以太時空的相對穩定的物理特性決定的。

由於以太時空的超低密度特性(以太時空當量密度:2。0629×10

-22

kg/m

3

),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我們可以將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和剪下模量視為不變,則光(電磁波)在以太時空內的傳播速度是固定的,即光速不變。

以太時空是因,光速是果,光在以太時空中的傳播類似於在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事實上,光速不變是區域性性的和平均性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大小完全取決於以太時空的彈性模量和當量密度。

如上所述,光速由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和剪下模量確定,並隨其變化而變化。

在現實宇宙環境下,當不考慮宇宙環境溫度變化時,則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和剪下模量視為不變,則:

c

2

=(G

切模

在星際尺度範圍內,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和剪下模量會因其包裹的宇觀物質的外顯傾向力(磁力)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光速可變。

在近地(地球)空間範圍,由於一般行星的固體物質的密度單位是10

3

kg/m

3

級別,而以太時空密度是10

-22

kg/m

3

級別,二者密度相差10

25

倍,因此因地球質量而導致的以太時空密度變化,在近地空間範圍內基本可以忽略,即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和剪下模量近似不變,因此光速不變。

一個與本章題目無關,卻很有意義的推論,或者叫猜想是:

在宇宙內部,以太時空密度隨宇宙平均溫度的下降而增大。

在某些極端宇宙環境裡,比如黑洞的視界球面,以太時空中的以太原子會因黑洞強烈的磁力作用而發生原子當量半徑的斷裂,從而形成黑洞視界內部的以太時空空洞。

在星際尺寸下,以太時空的當量質量密度與距離星系中心的半徑成反比,即越靠近星系中心,以太時空當量密度越大,越遠離星系中心,以太時空當量密度越小,這就是造成星系懸臂內外同速的原因。

換句話說:在星級尺度下,以太時空的當量密度變化就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暗物質。

繼續推論:在星系與星系之間,或星系團與星系團之間,總有一個介面,是以太時空當量密度最低的,物質沿著這個介面執行所遇到的阻力最低,這個介面也許就是星際旅行最經濟的路徑。

由於物質傾向力,或者說是物質間的萬有作用力是恆在的,當科技發展到智慧生命可以沿著星際經濟路徑進行超光速星際旅行時,可以透過直接檢測周邊環境傾向力變化辨別方向,從而避開訊號傳輸的光速限制,並可以透過物質間的指南針作用進行即時通訊。

好吧,今天就胡扯到這裡,剛喝了口酒,有點烈,口乾舌燥的。

還有件事,就是突然好想找張給普朗克遺像裱起來,給他上柱香……

——物理大統一模型雜談四十八

光(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