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不流行了? 過時了嗎?

按輩分取名並不是農村人的專利,在過去,這是一種廣泛的取名方式,在全國流行。拿我們村來說,在上兩代時,還都是按照輩分取名,但到了現在,已經變成了“各取所需”,誰想取什麼名字就取什麼名字。

不過,就算是現在是各取所需,想要給孩子取什麼名字都行,可在名字裡仍然不能出現長輩用過的字,這項最基本的原則現在仍然保持著。

比如在某個家庭中,直系親屬或者本家親屬中有叫“劉學文”的,那麼在後輩中,不管是兒子、孫子、堂侄、堂孫這些,都不能出現學和文字。

如果有後輩給自己兒子取名叫“劉學農”,那就惹出笑話了。同理,也不能叫“劉從文”,這同樣也是要鬧笑話的。

在傳統平輩取名規矩中,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是字輩,第三個字是相同其實是從字輩這個規矩中發展出來的。

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不流行了? 過時了嗎?

點選載入圖片

比如第一個姓劉,這個是不能改變的,然後第二個字是輩,比如學字,第三個字才是

自由發揮

的。

比如家族中老大叫“劉學軍”,那麼家族中再有男孩子時,要叫“劉學某”。現代取名時,也有叫“劉某學”的,這其實是對古時候取名規矩的一種篡改。

注意我們這裡說的是平輩之間,錯輩的話,是不能用相同字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過去那麼紅火的按輩分取名,為什麼現在不流行了?過時了?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按輩分取名是什麼意思,再來說現在為什麼不流行了。

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不流行了? 過時了嗎?

點選載入圖片

Ⅰ:什麼是按輩分取名

我們現在很多的規矩,大多來自於明朝。這個按輩分取名也不例外。

比如在明初時,朱元璋給了孔氏十個字,分別是: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也就是說,在此之後,孔氏後人要按照這些字排輩取名。正式開始是從孔氏的五十六代。

比如五十六代有新生兒出生,那麼取名“孔希某”,前面第一個是姓不能改變,中間一個是字輩不能改變,後面一個字才是自由發揮的。

當然了,孔氏最初的這十個字,我們可以看到後面五個字中有弘和胤,到了清朝的時候,由於和雍正皇帝胤禛和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對沖”了,所以給改成了“宏”和“衍”。

在過去有名望的家族中,大多都是皇帝給賜字,皇帝給出十個字,二十個字,後輩人按照這個字輩去取名字。

在民間,則是由自己家族中的長者來商量著定出。比如在一起普通家族,有可能是拿著一首詩來當字輩,也可能拿著一副對聯來當字輩。

總之,就是為了區分同家族中輩分,用什麼字其實也沒有那麼多規矩,但一旦用了,那就要嚴格遵守。

比如一個王姓家族中,字用完了,需要新字,幾個同族人一商量,好吧,咱們用“長繩繫日虹為橋,琴絃稱山月作鉤”來當後面的字吧?

眾人仔細一查族譜,恰好以上並沒有用過這裡面的所有字。於是就通過了。於是落在了族譜上,記在族譜上,從下一代起,開始用這對聯中的第一個字,也就是“長”字。

當有了新生男丁時,取名的規則是:姓當然是不能改的,字輩也是不能改的,只有第三個字能自由發揮,所以這個新生兒的名字必須叫“王長某”。以後,同族中相同輩分的都必須是“王長某”。

等到了這一代人的下一代時,就該第二個“繩”字了,也就是要取名為“王繩某”。以此類推,用完再商量著找字。

所以,以前的族譜想要查輩分,或者是想要查同家族中某個人,是非常好查的,只要知道他的名字,也就明白了是什麼字輩,在同輩中找就行了。

同理,只要看到名字,也就知道他在家族中是第幾代人,屬於什麼輩分。

這就是以前以字取名的原因,同時也是字輩存在的意義。

那麼,現在為什麼不流行了呢?

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不流行了? 過時了嗎?

點選載入圖片

Ⅱ:字輩取名為什麼沒落了?

字輩取名到了現在的確已經沒落,但這跟什麼過時無關,它的沒落主要有兩個原因,分別是:人們對傳統取名的厭煩以及放棄,還有就是人們追求自以為的個性。

我們分別來說一下。

傳統取名,我們上面就已經說了,它有嚴格的規定,以及有著非常繁瑣的用字規則,它這樣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取名非常難。

有人會說了,前面的姓和字輩不能改變,僅僅取最後一個字,這有什麼難的?

這是非常難的,我們前面就說過了,它用字是不能跟同族中長輩相同的,注意不是一輩,而是向上追至少八代,也就是農村人常說的“五服”。五服之內,不能用相同的字取名。

不能說太爺爺輩有叫“王林森”的,後面有人取名叫“王樹森”。雖然中間的字輩字變了,但後面的字和以前的重複了,這也是不行的。

這就帶來了一個取名困難的結果。

另外,這是個需要長久向下續的工程,當某一段字用完,必須要尋找新的字,這些都是需要商量並且落在族譜上的。

而現在,有族譜的家族不能說沒有,但實在太少了,人們對此不再熱情。於是,人們開始慢慢放棄字輩取名。

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在人越來越追求個性。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人名字陷入了一個怪圈,越來越追求自己所認為的“美”以及“個性”。

比如現在的孩子,有太多取名“梓涵”、“思雨”、“雨欣”等等,怎麼彆扭怎麼來,完全不管字的意思,把自認為美的兩個字強行扭在一起用。

造成的結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重名,甚至出現一個班級中有十來個重名的孩子。還有些父母則是拼命用生僻字,完全不管別人讀來是什麼滋味,更不管以後孩子的上學以及工作會帶來的不便。

這樣的是個性嗎?其實是最大的普通。但可惜的是,多數父母並不這麼認為,仍然樂此不疲。近些年,特別是在農村,取的名字實在讓人頭疼。

但這並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所以我們不再過多深入。

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 為什麼不流行了? 過時了嗎?

點選載入圖片

Ⅲ:總結的話就是:過去按字輩取名,是方便修族譜,以及同族中什麼輩分的人中出了有本事的人,還有就是同族中追根溯源時,都很方便找到記錄。

但它的短板也是明顯的,那就是需要一直向下找字,而且是找不能跟前面相同的字,這就會帶來侷限性。所以,它越向後就越是不流行。

但時,它的不流行跟過時不過時無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管是從名字的內涵出發,還是從名字的美感上出發,現在的大部分名字跟過去是沒有辦法比的。

現在人所追求的個性,其實不過是千篇一律的重複。

最後我們多說一句,字輩取名,發端於明朝,興盛於清朝和民國。它真沒有太久的歷史,因為我們向上追的話,宋朝的時候,兩字名特別流行。再向上追的話,三國時以三字名為恥,這些都無法實現字輩取名。

事實上,我們現在很多的農村俗話以及生活習慣,多來自於明清時期,換句話說,是來自漢族和滿族的糅合,但我們不再展開去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