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該追攝影器材還是多學攝影技巧?

玩攝影是追器材做一名“器材黨”,還是多學技巧做一位“攝影師”?顯而易見,後者是更為理智的選擇。不過,攝影這門技藝是始終與器材緊密聯絡的,並不能憑空談技巧,適度選擇符合自己的攝影器材還是很有必要的。

盲目做器材黨不可取

玩攝影的愛好者很容易陷入器材怪圈,從開始接觸攝影就無法避開攝影器材這個話題,很多朋友不知不覺就成了唯器材論的器材黨。好的攝影器材確實能夠出效果。例如一支頂級35mm f1。4的

鏡頭

配合全畫幅機身,可以拍出的環境

人像

片肯定比apsc畫幅機身配合18-105mm套機鏡頭的效果好,無論是直出效果,還是後期稍加處理,前者帶來的畫面焦內銳利,焦外柔美,色彩氛圍感更好,後者與前者肯定有不小的差距,肉眼就可以看得出來。

我是該追攝影器材還是多學攝影技巧?

點選載入圖片

但是如果你選擇的攝影題材並非環境人像,僅僅是拍攝會議紀實片,前者未必比後者實用。後者可以兼顧很多焦距,景深表現也符合會議紀實的需求,會場光線夠用的話,一支18-105mm和一臺apsc單反就已經可以滿足正常會議活動的拍攝需求,並且出的片子絕對夠用。所以,還得說拍什麼片子選什麼裝置,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來選擇裝置。用前者來拍攝環境人像、美女寫真、cosplay確實很爽,但是用來拍會議,誰用誰知道多難受。先不說拍攝者需要跑來跑去,焦段嚴重不符合需求,就算畫質好不少,但對於會議紀錄這種片子來說也用不到那樣的畫質,只要做到清晰明瞭,景別得當,景深適度就已經足夠了,大光圈、氛圍感對於這類題材並沒有太大意義。反過來,如果有後者拍攝環境人像之類的片子,也確實不太夠用,如果配合閃光燈系統還好一些,如果純靠自然光拍攝,顯然效果差不少。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選擇與自己常規拍攝題材“對路”的器材才是一名理智的攝影師,並不是什麼貴就選什麼,什麼畫質好就一定要選什麼,一切從創作需求出發是選擇器材的基礎。有些朋友只是追求高階器材,但並不對路,拍出來的東西有可能還不如低階一些的裝置符合要求,這就得不償失了。

不考慮器材完全靠所謂“技術”也不可取

攝影技術是建立在使用一定規格的攝影器材之上的,拋開器材僅僅談“技術”也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很多朋友經常將“相機後面的頭比鏡頭更重要”掛在嘴邊,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安慰。並不是鼓勵大家追求高階器材,但正如上文所說,一定要“對路”。我不相信很多手機黨號稱能直接用手機去“打鳥”,你的手機能拍空中翱翔的飛鳥嗎?如果你愣說可以,不靠600mm長焦,就靠您相機後面的“頭”就能實現,那您真是“大神”般的存在了。

我是該追攝影器材還是多學攝影技巧?

點選載入圖片

有些朋友號稱自己的18-135mm和apsc單發就能拍出所謂“空氣切割”效果,不用長焦大光圈,不用牛頭就可以,那您只能後期靠PS重度加工了。

我是該追攝影器材還是多學攝影技巧?

點選載入圖片

因此,什麼裝置幹什麼活兒,練就一身高超的攝影技術也離不開攝影器材的支援。具有一臺順手的裝置是拍出好照片的基礎。當然,拍片經驗多,裝置駕馭能力強,無論您用什麼器材都會比同規格、同檔次的普通攝影小白要拍得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離開了裝置,就靠所謂技術,這在攝影領域也是不可取的觀念。

所以,不提倡做只求效能的器材黨,但也不提倡靠技術解決一切的論調。攝影就是器材和技術的結合,缺一不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