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秀成是什麼人?太平天國提前終結與他有什麼關係?

太平天國

運動的歷史上,關於

李秀成

這個人的歷史研究就一直備受人爭議。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歷史學家們的眼裡,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是一個“軍神”。這可能要歸結於他的“忠”和“義”。

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國至此隕落。忠王李秀成在送小天王出京時,一不小心墜馬負傷,被清兵抓捕。事已至此,李秀成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李秀成,一個至死奮鬥的人,一個寧死不屈的人,最終敗了,他考慮的是將士們的生死,而對於自己的生命,淡然面對。這也許就是一個“軍神”的正解。

歷史上的李秀成是什麼人?太平天國提前終結與他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對於太平天國的忠心,忠王李秀成別無二心,可以說毫無質疑。1856年,一破江北大營,1858年,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1860年二破江南大營等等,李秀成的歷史功績俯拾皆是。

天京陷入危機之時,李秀成具有先見之明,提出了“讓城別走”的軍事戰略,雖然天王

洪秀全

最終沒有采納這一方案,但在當時,不失為逃避清軍清剿的上上之策。

但也正是因為李秀成的“忠”,才讓太平天國的命運提前終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原名李以文,漢族,出生於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太平天國後期著名將領、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李秀成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金田起義參加太平軍後,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兵晉升為青年將領。天京變亂後,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並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並且抗擊英法侵略者,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

1864年6月,湘軍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後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經歷和太平天國的歷史。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年僅42歲。

李秀成終其一生,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之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功績,那就是:“中流砥柱”。可恰恰由於他的“愚忠”,才讓太平天國宿命提前終結。但如果李秀成泉下有知,他肯定會說:這個鍋,我不背。

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李秀成的“愚忠”,讓太平天國命運多舛

翻閱史料記載,太平天國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奉命從松江撤退。十一日,在蘇州召集部下大將召開軍事會議。

李秀成與諸將詳細研究當前形勢,分析研判出2點重要軍事戰略預判:

其一:湘軍從上而下,有水師的便利,以逸待勞,不可與爭鋒;

其二:應將蘇省米糧軍火等物資多多運回天京,作長期守禦的準備,假以時日,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鬥志時再與之決戰。

可是當李秀成的把這個重要策略上奏天王后,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

軍令如山,李秀成自古就是忠義之臣,當他接到這個嚴詔,不得不放棄會議的主張。殊不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然而李秀成的“絕對服從”,與一次絕佳戰機失之交臂。

這件事可以看作是李秀成的第一次“愚忠”:正所謂三個諸葛亮,頂個諸葛亮。明明是和諸將領經過縝密分析而研究形成的戰略預判,在當時的情況下,具有十足的正確性,是最符合當時形勢的一種戰略選擇,照此策略,太平天國運動至少可以大大延後滅亡時間,但是當李秀成稟告洪秀全後,被洪秀全一頓訓斥就輕易地放棄了其主張,這難道不是錯誤嗎?李秀成被其“愚忠”所累,而不能“只問真理,不問六親”。

歷史上的李秀成是什麼人?太平天國提前終結與他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李秀成的第二次愚忠:1862年6月25日,在天王洪秀全的再三催促下,李秀成決定回救天京。但若貿然行事,必將陷入清軍圈套,怎麼辦?

李秀成隨即在蘇州召集軍事會議,商討良策。當時天王的主要思想是採取強本弱枝政策,把陳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將都封了王,以分他們的權力,但李秀成的指揮卻發生困難。為強調團結一致,李秀成親自為《會議輯略》作序,“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他又為了要消除天王對他的猜疑,就把蘇、浙兩省政權全部交給各將,連母親和家眷也從蘇州送回天京,交給天王為信,表示他的“愚忠”。

回京前,李秀成為穩定蘇福省後方,也作了必要的安排。早在太平軍克復蘇州以前,蘇、松、嘉、湖廣大太湖地區,就有一種惡霸、流氓組織的槍船,千百成群,四鄉開設賭場,在湖上搶劫,為非作惡,為害百姓。太平軍進軍這個地區時,有一部分槍船就幫助清朝統治者抗拒太平軍。

李秀成審時度勢,定下欲擒故縱的策略,用官爵廣封槍船頭目,籠絡著他們,使這些匪幫陷入圈套。李秀成要回救天京,為解除後方的隱患,五月二十八日,他一聲號令,蘇、松、嘉、湖各地軍隊同時行動,太湖槍船一時絕跡。李秀成生平對待敵人,往往採取這類外柔內剛的手段。

而在此之前,李秀成曾經在溧陽和李世賢碰過頭。當時李世賢就勸李秀成不要回天京,帶著部隊和自己一起去江西發展。認為天京險要盡失,糧道已斷。去天京也只能白白送死,李秀成恪於君臣大義沒有聽從好友規勸,堅持迴天京。也許他心裡早有準備,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必須與太平天國共存亡。

仔細分析不難看出,李秀成的忠心耿耿確實不容置疑,但正是在那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才讓這位只忠於漢人,不忠滿清的將領走上了不歸路。

“忠王”的歷史侷限性

李秀成的優點可圈可點,但他的缺點同樣“突出”,試舉兩例:

第一:享樂主義滋生

太平天國自建都以後,保障上游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針,安慶和安徽的得失一直是太平天國的重中之重,這一點李秀成是深深知道的。但在第二次西征的時候,李秀成表現的就不是那麼上心了,還沒怎麼開打,就揮師南下了,在他認為,領地和分封的觀念才是他最需要的。

而且史料有記載:“除了天王府,最華麗的就是忠王府了。”很明顯,這就是典型的享樂主義在作祟。

第二:目光短淺,只顧眼前

細數古代422位帝王,哪個手下不是文臣武將雲集。但太平天國起家依靠的卻是宗教的力量,沒有優質的參謀團隊,沒有先進的指導思想,所以天王洪秀全一幫農民起義軍領袖,很難走得長久,包括忠王李秀成。

例如,陳玉成在安慶血戰時候,忠王李秀成卻以遠水解不了近渴,拒絕救援,而歷史上只要是偏安江左的政權,都是抱著“守江必守淮”的方針,後來的洪仁也表示:“忠王既撫有蘇杭兩省,以為高枕無憂,不以北岸及京都為憂。”

第三:成也忠王,敗也忠王

歷史上的李秀成是什麼人?太平天國提前終結與他有什麼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仁義忠心也有錯嗎?忠心無二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李秀成只對天王洪秀全私人效“忠”。這話怎麼說呢?

倘若李秀成格局更高一些,若上升到對太平天國的“忠”的角度,從對萬千太平天國將士和百姓的角度去“忠”於芸芸眾生的話,就應該可以做出更為正確的選擇:那就是不去救援天京,不去救援已經腐朽的“天王”,而應時不我與,獨當一面,或獨自經營江蘇,或和李世賢一道赴江西,以尋求太平天國的“第二春”,這才是李秀成的正確選擇。

回頭來看,當初李世賢當時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聰明如李秀成若能從整個大局著想,自然也同意李世賢的分析,所謂“天京險要盡失,糧道已斷,去天京也只能白白送死”,但他還是因為所謂“愚忠”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後面的結局我們都是知道的,那就是太平天國覆滅。

李秀成被俘後,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寫自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以及太平天國的興亡得失。甲子十四年(1864年)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下10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

倘若李秀成當初改變了策略,倘若他聽從了好友的規勸,歷史將會改寫也不無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