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因為我們忍受不了這一點

很多人在讀《

道德經

》時,或許都有李零的感覺,寂兮寥兮,空曠寂靜,從頭看到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或許,這就是《道德經》難以讀懂的原因。

“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長住洛陽,看透世事的

老子

,明白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沒有共同語言,眼看著天下一天壞似一天,他乾脆棄官出走,直奔大西北。

或許老子唯一一次不覺得孤獨,就是孔子西行洛陽,求教於老子。兩位哲人進行了一場思想的交鋒和情感的交流。可是在送走孔子後,老子越發覺得孤獨,一種失去對話者的孤獨,一種靈魂飄然而去的孤獨。

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因為我們忍受不了這一點

點選載入圖片

所以聖人是孤寒的,沒有那麼多知音。

可以想象老子在寫道德經時一邊寫,一邊笑:“你讀不懂,我也不需要你讀得懂,我只寫給懂的人看。”

老子隨手揮筆五千言,意義在言外,若讀道德經太執著於語言,是隻見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因為我們忍受不了這一點

點選載入圖片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會因為感覺孤獨而苦惱,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像老子一樣,越是感到孤獨的人,就會離“道”越近。

老子《道德經》中常提到不爭: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而與世無爭的人,往往都是不被人理解且孤獨的人。

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因為我們忍受不了這一點

點選載入圖片

就像楚王派出使臣想請

莊子

出任國師。然後莊子問了使臣一個問題:聽聞楚國有隻活三千歲神龜死後屍體被供奉廟堂之上受到朝拜。你認為對於這隻烏龜而言死後供朝拜更開心還活著泥漿裡搖尾巴更快樂?使者回答:“自然泥水裡搖尾巴比較自。”莊子笑著說:“那麼諸位請回吧!也想泥水裡搖尾巴。”

莊子拒絕楚王,不爭功名利祿,寧願在泥水裡搖尾巴,孤孤單單一個人,但是他的內心依然富足。

老子在《道德經》20章也自我述說了得道之人的內心世界。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閒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因為我們忍受不了這一點

點選載入圖片

最後一句:“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是點出了孤獨不合群的人,更接近於“道”。

現今的人一般都耐不住孤獨,反而喜歡互相利用,抱團取暖,擅長社交,去追求世俗的名利、聲色、權位等。

但老子卻奉行人往低處走,越是孤獨越是成功。《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裡有這樣一句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一個人越是追求外物,越是沉浸在相互利用的社交當中反而會離成功越遠。 成功的人都是在孤獨中成長,在不被別人理解中前行。無節制的社交帶來的只有讓自己的生命和財物不經意間被消耗,失去獨立生活的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