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減稅優惠或將終結,網際網路低稅收時代一去不復返

減稅優惠退坡訊息的發酵,讓網際網路行業再次站在輿論漩渦。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考慮收緊所謂的“關鍵軟體企業”的資格標準,對網際網路公司享受的減稅優惠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此報道一出,就有網際網路分析人士認為,該政策落地將對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產生影響,這也將是網際網路監管領域的又一重磅事件。

這類減稅優惠或將終結,網際網路低稅收時代一去不復返

政策背後是國家大方向的變化

據財新網、經濟觀察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部分網際網路公司作為“關鍵軟體企業”享受的10%的所得稅優惠稅率即將調整,後面納稅會更高。儘管政策還沒完全落地,但有網際網路分析人士認為,這將對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產生影響。

根據現有稅收政策,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被認定為軟體企業就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即首個獲利之年起,兩年免徵所得稅,之後的連續三年減半徵收;如果獲得國家重點軟體企業資格的企業,之後每年還能享受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稱,人才密集、且有產品投入應用的國內軟體企業,在創業初期一般能認定為“重點軟體企業”,享受最大程度的稅收優惠。

柏文喜表示,稅收優惠改善這些企業現金流,助推其在發展階段快速成長。

可以說近20多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對軟體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比較穩定,極大促進了我國網際網路行業的蓬勃發展,也隨之帶動了網際網路企業的高速發展。

現在國家提出這樣的稅收政策,從國家的政策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重心已經開始從軟體逐漸轉移,根據工信部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計算機硬體及軟硬一體產業方面擬重點開發。

但是,也有人擔心,現在一旦10%的優惠稅率終結之後,會不會對網際網路行業造成不好的影響。不過,也有人認為,不必過於悲觀,在中國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都將面臨稅率增加的情況下,影響不會很大。

理性看待網際網路行業納稅

新的稅收政策一出,以阿里、騰訊、華為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大廠,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關於阿里、騰訊、華為等各大企業繳稅情況就被瘋傳,普遍認為,阿里、騰訊利潤比華為都多,但交的稅卻不如華為多。

網帖稱,2020年,華為淨利潤為646億元,納稅1010億。阿里巴巴淨利潤1404億元,納稅366億元。騰訊淨利潤1598億,稅收200多億。從這個資料來看,騰訊淨利潤最高,但是納稅最少,而華為淨利潤最低,納稅最多,是騰訊的近五倍。

實際上這裡有個誤區,騰訊的200億不是騰訊2020年的納稅總額,而只是所得稅部分,也就是稅率即將調整稅種。所得稅作為企業納稅大頭之一,因不能轉移、轉嫁,常被視為企業納稅能力的綜合指標之一。根據公開資料,2020年騰訊納稅所得稅199億,阿里293億,華為這一項是77億。也就是說,這所得稅部分,阿里騰訊繳納的稅款是數倍於華為的。

這類減稅優惠或將終結,網際網路低稅收時代一去不復返

2020年華為、阿里、騰訊企業所得稅稅率及納稅金額

企業納稅的另外一個大頭是增值稅,這一塊的稅率不同企業差別較大。華為主要是通訊裝置銷售及軟體技術服務,通訊裝置增值稅是13%,阿里騰訊主要是以軟體技術服務為主,稅率都是6%。

華為的通訊裝置銷售佔比大概有8成,因此就算營收跟騰訊一樣,所納稅至少是騰訊的2倍(一個稅率13%,一個6%),那麼當營收超過騰訊的2倍多,其所繳納稅收肯定是騰訊的4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的通訊裝置銷售佔比大概有8成,這些都是銷售環節的稅項,最終承擔的還是終端消費者,說白了最終這些稅款並不是企業繳納的。而淨利潤所繳納的所得稅才跟企業有關,淨利潤越多繳納所得稅越多。

另據分析,構成華為納稅的另一個大頭可能是海外納稅。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2020年11月6日釋出的《華為對歐洲經濟影響力報告》,2019華為華為在歐洲的經營活動為歐洲創造了164億歐元的經濟收益;直接或透過其供應鏈支撐了22。43萬個工作崗位和66億歐元納稅。

也就是說,如果華為納稅的1010億屬實,包含的是所有稅種,其中有一部分屬於海外納稅。

另外還有細心的網友指出,網帖裡阿里的366億其實是2017年納稅的情況,而華為在多種網帖裡,2019年和2020年納稅都是1010億,真實性讓人存疑。因為華為是非上市公司,除非企業主動公佈,不然很難查詢企業納稅整體情況。

所以資料統計維度不同、真實性不確定,比較非常不科學。即使資料沒問題,用常識都知道,不同的行業,交納稅的數量不同,這再正常不過。我們不應該過度把目光放到這種無謂的比較。

至於被不少網友詬病的網際網路企業“熱衷”去開曼群島註冊為了避稅,甚至就不是中國企業的說法,也是誤解。開曼群島註冊企業只是為了上市方便,企業的業務在哪裡就得在哪裡繳稅。比如註冊在中國的華為,約有1\3的業務在海外,所以這部分業務得在海外納稅。

這類減稅優惠或將終結,網際網路低稅收時代一去不復返

不管稅收政策最後如何制定,都是國家正在不斷採取更有力的監督手法,力爭讓所有企業都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有序發展。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經過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也需要繼續不斷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反哺社會,承擔更多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