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他是明朝最後的戰神,打得清廷大軍落荒而逃;順治帝每次提到他都心有餘悸,甚至還想與他平分天下,直接割讓出7個省,而他就是李定國。那麼,李定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大明王朝末期,朝廷腐敗,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矛盾尖銳,關外以女真族為首的藩國開始覬覦中原肥沃的土地。外地虎視眈眈,內憂也十分嚴重,明朝域內接連發生農民起義,其中比較出名的是王二、李自成、張獻忠三大起義。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王二舉兵最早,但是持續時間卻很短,僅僅兩年便明朝大軍鎮壓了,而李自成卻勢如破竹,將崇禎皇帝趕下了寶座,建立了大順王朝。至於張獻忠,最後輾轉至西南地區建立了大西政權。

話說張獻忠起義之後,廣收人馬,麾下猛將眾多,其中就有一人勇猛無敵,他聯合明朝軍隊一起對抗清軍,打得清軍節節敗退,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順治帝曾想過割讓7省議和,這個人就是李定國。民間稱李定國為“戰神”,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瞭解這位戰神不平凡的一生。

公元1630年,陝北各地遭遇自然災害,百姓食不果腹,難以生存,張獻忠在陝西省揮軍起義。同年,李定國年僅10歲,為了有口飯吃加入了這支起義軍。在人們的眼中,十歲的孩童理應承歡父母膝下,然而實在是形勢所迫。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李定國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饑荒奪走了他父母的生命,孤苦伶仃的他被迫早早步入社會。因為年齡尚小,剛剛加入軍隊的李定國時時常被人欺負,處境艱難。有一次張獻忠巡視駐地時,碰巧遇見了年幼的李定國,他見李定國氣勢不凡,覺得他將來必是人中龍鳳,便收其為義子。

不得不說張獻忠看人確實很準,他一生收養了4個義子,李定國排行第二,其他三位分別是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李定國10歲從軍,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幾經生死,最終長成了一位英武的小夥。

公元1642年李定國21歲,恰好遇到明朝官員楊嗣昌運送大量糧草前往前線,協助明朝大軍鎮壓義軍,當時張獻忠在為部隊的軍資匱乏而發愁,李定國便悄悄率領20多人偽裝成明朝士兵進入襄陽城,打了明軍措手不及,明軍以為義軍大舉進攻而來,棄城而走。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其實,當時的襄陽城是明朝的軍事重鎮,抗擊義軍的樞紐,義軍曾組織過數次大規模進攻,但都無功而返,損失不小,李定國能率區區20餘人攻佔襄陽,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從此,李定國聲名大振,開啟了輝煌之旅。

公元1644年張獻忠入主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李定國因戰功卓絕被封為受封安西將軍。在張獻忠的諸多悍將中,李定國最為年輕,年僅24歲,有勇有謀,打戰總是身先士卒,因此深受將士擁戴。同年,吳三桂的引清軍大將多爾袞入關,李自成奮起抵抗,奈何兵敗身死。

清軍來勢洶洶,一路南下,張獻忠率部抵抗,最終還是寡不敵眾身受重傷,為了避免妻妾在自己死後受到屈辱,在親手殺死了她們,並對四位養子說:明朝統治已經有將近300年,老天不會讓他滅亡,我雖然反對明朝的腐敗統治,但畢竟是漢族紛爭,我死後你們就歸順南明,幫助他們抗擊清軍。其實,張獻忠作出此番決定也是為義軍謀一條出路,清軍勢大,如果與明朝各自為政,必定會被逐個擊破,有亡國之危。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不久張獻忠不治身亡,因為孫可望最早被收養,因此四人以他為首共同統領軍隊,涉及到大事時四人一起商量。張獻忠去世後,四人領兵幾度取勝,但好景不長,隨著李定國的人氣日盛孫可望漸起疑心,於是在公共場合幾次羞辱李定國,但李定國為了部隊和諧,一直忍讓。

公元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稱帝,國號永曆。李定國提議遵從張獻忠的遺言,派人聯合朱由榔的勢力一起抗擊清軍。但孫可望初心不在,妄想自己稱帝,並不打算這麼做,但迫於另外三大將領的壓力,無奈改變想法,打算控制南明政權,於是同意合作。因此,義軍部隊也轉成了明朝軍隊,成為永曆皇帝形式上的部下。為何說是形式上呢?因為義軍部隊實際上還是被孫可望牢牢掌控著。

公元1649年,清軍開始進犯湖南、廣西等地,永曆帝皇帝領兵奮起反擊,但卻屢屢失敗,無奈之下只能投奔義軍。李定國得知南明皇帝前來,十分高興,因為他終於可以子承父志,聯合明朝抗擊清軍。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公元1652年,順治帝派命孔有德、吳三桂兩人親率大軍從廣西和四川出發,夾擊義軍。李定國面對這場期待已久的戰爭早已做好準備,同年三月,他率領八萬兵馬舉旗東進,出發前定下軍規:不得殺人、放火、搶劫、姦淫、宰牛,違者重罰。因為李定國的部隊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戰鬥力頗為強悍,短短兩個月就連續攻克多座城池,湖南諸地的清軍幾乎聞風喪膽。順治皇帝見形勢不妙,匆忙讓孔有德前往抵抗。

孔有德原本是明朝悍將毛文龍的下屬,後來叛明投清,深得皇太極器重,曾率領清軍部隊在進攻朝鮮、南京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六大異姓王之一。孔有德在投奔清軍之後從沒打過敗仗,但是此次對敵卻被李定國用象陣打得丟盔棄甲,隻身逃走。

孔有德逃到屬地桂林後,立刻重整部隊,準備再與李定國一決勝負。李定國進兵神速,第一時間帶兵將桂林團團圍住,孔有德無奈只能在桂林城迎接義軍,此次交戰雙方各投入兵馬七八萬。戰爭打響後,李定國運籌帷幄,靈活運用雲梯戰術讓義軍攻入城內,孔有德走投無路,被迫自殺而死。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孔有德兵敗身死讓順治帝十分震驚,急忙讓尼堪率領15萬精兵馳援桂林。尼堪乃努爾哈赤之孫,是順治帝的堂兄,從小跟隨父輩南征北戰,殺敵無數,曾在攻打南京戰役中打得明朝軍隊兵敗如山,並且追兵到安徽蕪湖生擒了弘光帝。正是基於尼堪的光輝戰績,順治才派遣他來對抗李定國。

尼堪領兵遠道而來,需要些時日,於是李定國抓住時機收復廣西,整頓兵馬,以逸待勞。姍姍來遲的尼堪,最終在衡州與李定國展開決戰,兩軍對陣,李定國沉著應對,巧設埋伏。尼堪中途恍然大悟,但想要撤退卻為時已晚,李定國佔據先機,身先士卒衝入敵軍,直達尼堪身前,揮刀砍下尼堪人頭。孔有德死後,尼堪也緊接著身亡,20餘萬兵馬也被摧殘殆盡,這讓順治帝產生了畏懼心理,一時間李定國三個字成了清庭禁忌,大小官員都不敢提及。甚至在湖廣地區,清軍見到李定國的戰旗便聞風而逃,清朝辛苦籌建數年的南方地區幾乎失去的掌控。

義軍聲名大振,不久湖南、雲南、四川等7個省份陸續插上了明朝的旗幟,大廈將傾的明朝政權一時間讓人看到了曙光,就連永曆黃帝本人也感嘆到:明朝也終於有了岳飛。在《晉王李定國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李定國多次擊敗清軍,讓清朝順治帝感到畏懼,召集大臣們商量議和一事,當時甚至開出把7個省份割讓出去,清廷要和南明平分天下。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正當李定國領兵勢如破竹之時,他的義兄孫可望開始憂心忡忡,害怕李定國會不聽調遣,擁兵自重,於是派人連續下達7道命令讓李定國撤兵。李定國無奈感嘆道:“大事即將要成,卻有小人從中作梗!”李定國為了避免義軍分崩離析,只能同意撤軍,另找機會。奈何形式鬥轉直下,由於孫可望對形勢的誤判,決策接連失誤,義軍又缺少李定國力挽狂瀾,最終向清朝投降。李定國剛正不阿,拒絕投降,發誓與死戰到底。

令人惋惜的是,永曆帝見形勢對自己不利匆匆逃往緬甸,李定國在獨木難支的情況下嘗試和佔據臺灣的鄭成功一起抗清,只是當時鄭成功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此時的李定國,一邊要與清軍周旋,一邊又擔憂永曆帝的安危,曾數次分兵進軍緬甸試圖搶回永曆帝。無奈緬甸在吳三桂的威逼下最終屈服,將永曆帝交給了清廷。

公元1661年6月11日,李定國迎來了噩耗,永曆帝被吳三桂殘忍殺害,李定國聞之痛心疾首,口吐鮮血,十幾天後就病逝了,臨終前他吩咐部將:“死戰不降,與清軍對抗到底!”然後氣絕身亡。

明朝大將戰神?順治帝直接被打怕,想割地讓出7個省份​

作為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李定國在民族危難面前將生死置之度外,堪稱時代楷模。李定國嘔心瀝血,具備統帥之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曾讓永曆皇帝看到了復國的機會,只可惜還是敗在了內部矛盾。李定國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當時清軍勢大,而義軍僅能依靠依託西南幾省。李定國雖具備卓絕的軍事才能,也取得過輝煌戰績,但是在綜合實力極度弱勢的情況下還是難以取勝。

第二,張獻忠去世後,義軍缺乏一個一錘定音的決策者,內部矛盾日益尖銳,以孫可望為首的反動派的要挾讓李定國投鼠忌器,是義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三,南明永曆皇帝在本質上內心裡其實並不信任義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試圖依靠義軍的力量復國。雖然李定國一心對抗清朝,但他最初的“抗明”行為終究還是讓永樂皇帝心存猜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