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在我們的小學課文裡,曾經學過一篇文章叫做《撈鐵牛》。當時河水暴漲,將浮橋沖垮,鐵牛則掉入了河底。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打撈鐵牛,懷丙和尚想出了用船盛滿泥土,連線鐵牛以後,再卸掉泥土,以此將鐵牛撈上來。

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為什麼撈鐵牛要這麼費勁呢?因為每隻鐵牛幾十噸重。

古代鐵牛的重量都是非常重的,因為鐵牛當時作用主要是為了給浮橋做根基用的,相當於現在打樁。那個年代沒有打樁機,又沒有混凝土,所以只能用幾噸重的鐵牛作為浮橋的根基,以此來穩固住浮橋。

這是比較聰明的一種做法了,因為鐵牛的重量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重的,每一隻都有幾萬斤。就算是現在要鑄造這樣的鐵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當時那種物資匱乏的年代,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更加不可預計了。

也就是在盛世唐朝,才會有如此浩大的規模來打造鐵牛。否則壓根就造不起啊,因為鐵牛好鐵量太高,打造難度又大,這必須要以國家為單位才能打造而成。

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固定浮橋的作用,為什麼需要做成牛的形狀呢?

有一件事是比較有意思的,黃河打撈上來的這些鐵牛,全都是牛的形狀。既然是作為浮橋的根基,為什麼要製作成牛的形狀呢?難道這不是刻意在增加施工難度嗎?

顯然盛世唐朝並不在乎這點難度,能工巧匠當時多得是。治所製造成牛的形狀,其實是有一種對黃河的敬畏。時常爆發的黃河水患,是居住在黃河兩岸百姓們最痛苦的事情,常常搞得大家流離失所。傳說鐵牛能夠鎮住黃河,所以唐玄宗才會下令製造鐵牛。

其實自古以來浮橋的這種壓腳都是用鐵牛來打造的。人們始終相信,有了鐵牛以後,就能夠保佑他們的莊家不受黃河的傷害。

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是打造鐵牛的難度跟治理黃河比起來,其實要輕鬆太多了。所以唐玄宗寧可打造鐵牛,以此來穩定人心。也不想治理黃河,可見古代人對黃河時常發水患,其實也很無奈的。畢竟是農業大國,天災自然是最麻煩的事情。

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打撈上來的鐵牛,為什麼千年不鏽呢?

這些鐵牛是唐玄宗下令打造的,所以冶鐵的純度是有保障的,沒人敢在這方面偷工減料。所以鐵牛能夠重達幾十噸,是有原因的。純鐵是不容易被腐蝕的,所以說鐵牛的材質純度是比較高的。

之所以不會被鏽蝕,其實主要原因是鐵牛千年以來一直都深埋在水下的淤泥之中,所以壓根就沒辦法跟空氣接觸。在接觸不到空氣的情況下,這些鐵牛自然就不會鏽蝕了。

學過化學的朋友應該知道,鐵要想生鏽腐蝕,必須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要有水,第二個則是氧氣。鐵牛深埋淤泥之中,雖然是有水了,但是與外界的氧氣完全隔絕,壓根就產生不了化學反應,所以不生鏽是很正常的。

結果:撈出來的鐵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變得鏽跡斑斑了。

剛撈出來的鐵牛還是比較亮麗的,渾身上下就像是擦了一層油一樣,看著發光。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鐵牛就出問題了。

幾乎所有鐵牛的表面,都產生了嚴重的鏽跡。畢竟深埋水中千年,水早就侵入到了鐵牛的表層,再加上打撈上來以後,帶著水的鐵牛自然會遇到氧氣,兩個生鏽的條件都具備了,所以鐵牛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立刻鏽跡斑斑,幾乎有損毀的可能。

好在當時工作人員立刻採取了措施,將鐵牛的形象儲存了下來。直到現在,我們都能看到他們露天在外面的樣子,確實十分震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