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圓周率(π)是指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無論什麼樣的圓,它們的圓周率都是一樣的,雖然人們很早就知道了圓周率的存在,但是想要知道圓周率的精確數值,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只需要測量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然後再利用測出的值做一個除法就可以得出圓周率了,這應該很簡單吧?其實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要知道測量是有誤差的,特別是圓的周長,你稍微手一滑,那誤差可就大了去了。所以想要得到精確的圓周率,就必須透過理論來進行計算。

圓周率的計算歷程

對於計算圓周率,科學家一直都很執著,根據記載,最早透過理論來計算圓周率的是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他的思路是這樣的,先畫一個圓,並在其內部畫一個內接正六邊形,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圓周率的下界為3,然後再在這個圓的外部畫一個外接正方邊形,這樣就可以藉助勾股定理計算出圓周率的上界小於4。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阿基米德認為,只要不斷增加多邊形的邊數,就會得到更加接近完美的圓,從而更加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的範圍,透過這種方法,他最終計算出了圓周率在223/71和22/7之間,隨後人們將這個範圍的平均值“3。141851”設定為圓周率的近似值。

公元263年,我國數學家劉徽在他的著作《九章算術注》中提出了“割圓法”,他指出圓的面積與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存在著一個差,假如透過“割圓”的方式不斷將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加倍,那麼這種差就會越來越小,分割得越細,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就越接近圓的面積。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透過這樣的方法,劉徽最終計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3。1416”,到了公元480年左右,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利用“割圓法”進一步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7位,即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而這一紀錄在世界上保持了接近1000年的時間。

在此之後,隨著數學的發展,科學家證明了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並利用“無窮級數”、“無窮乘積式”等多種π值表示式,將圓周率的計算精度進一步提高,到了1948年,數學家弗格森(D。 F。 Ferguson)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將圓周率算到了808位,而這也是人類“手工”計算圓周率的最高紀錄。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再後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讓圓周率的計算精度出現了質的飛躍,1950年,世界上的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用了大約70個小時就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2037位,而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日新月異,圓周率的計算精度也在不斷提高,到了2020年,圓周率已被超級計算機算到小數點後50萬億位,這也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

2021年8月,瑞士格勞賓登應用科學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宣佈,他們利用正在達沃斯建立的“資料分析、視覺化和模擬中心 ”(DAViS)的超級計算機,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的62。8萬億位。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此次計算工作從2021年4月28日開始,至2021年8月4日結束,由於該計算結果是十六進位制,目前計算機程式正在將其轉換為十進位制,在轉換完成之後,還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數學演算法來對計算結果進行驗證。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他們將會把此次計算結果提交吉尼斯世界紀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就意味著圓周率計算精度的新紀錄正式誕生。相信大家對如此精度的圓周率表示讚歎的同時,也會產生一絲疑惑,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接著看。

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凡是涉及到“圓”或者“球”都與圓周率密切相關,而不管是在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這些形狀都隨處可見,正因為如此,很多科學研究以及應用領域中都需要用到π。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然而人們對π的精度要求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高,一般情況下,小數點後10位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應用要求了,即使是對圓周率精度要求極高的航空航天領域,也只會用到小數點後的15/16位。

實際上,就算是我們想要計算整個可觀測宇宙的大小,也只需要40位精度的π就可以將誤差控制在一個質子直徑的範圍之內。既然如此,科學家如此執著地將圓周率算到62。8萬億位又有何意義呢?

由於π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超級計算機就可以一直對其進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就可以對超級計算機的各項效能(例如運算速度、系統穩定性等等)進行測試或檢驗。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要知道超級計算機是依賴程式來計算圓周率的,而程式卻需要人們去編制,所以人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改進演算法,以便讓超級計算機用更快的速度計算出更加精確的π值,並在實際計算中加以驗證,如此一來,新的演算法就可能會引發新的概念和思路,從而大幅度提高超級計算機的“軟實力”。

除此之外,超高精度的圓周率所提供的充足資料還可以用來驗證數學家對π的一些猜想,例如前文提到的數學家弗格森就曾經猜測,在足夠高精度的π值中,各種數字出現的機率應該是相同的,但由於當時的圓周率精度不夠高,因此他的猜想就無法得到驗證。

而隨著圓周率精度的不斷提高,弗格森提出的猜想正在逐漸得到驗證,例如數字“1”在1萬位之內出現了1026次、10萬位之內出現了10137次、100萬位之內出現了99758次、1000萬位之內出現了999333次,而其它數字出現的機率也與之相差無幾。

新紀錄誕生?圓周率已算到62.8萬億位,為何科學家對π如此執著?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π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因此從理論上來講,任何數字組合都可能會在π中出現。

在已知精度的π值中,確實也出現了很多有趣的數字組合,例如“10個6”、“9個7”、“8個8”、“14142135”(根號2的前8個數字),甚至還出現了“123456789”和“876543210”,但有意思的是,“0123456789”和“9876543210”這兩個數字組合卻從未出現過。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