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陸地野獸”,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戰後首次自主研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大陸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其生前的眾多遺產和成果也被歐美等西方國家瓜分殆盡。在吸收了一部分德國坦克製造工藝遺產的基礎上,英、法、西德、蘇等國早早開始了獨立研製坦克的程序。隨著冷戰的降臨,這個程序更為加快。

而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義大利自行研製坦克卻發展緩慢,甚至可以說是陷入停滯。20世紀50年代初,義大利裝備的是美製M47中型坦克。可隨著時間線的變化,M47的效能逐漸落後,加上義大利自二戰戰敗後,工業生產(尤其是重工業)遭到了重大削弱,導致了當時的義大利沒有能力研製和生產更好的坦克。

美製M47坦克

隨著1956年開始的歐洲標準坦克聯合研製計劃的破產,西德和法國各自分別研製豹1坦克和AMX-30坦克。而作為其中參與國之一的義大利,卻只能出於政治考慮從美國進口300輛美製M60A1坦克。20世紀70年代,義大利對德國豹1主戰坦克進行評估測試後正式採購了800輛。

豹一主戰坦克

長期進口他國坦克,以至於義大利的坦克製造工業長期受制於人。因此在豹1坦克的引進和生產過程中,義大利憑藉掌握了許多研製和生產坦克的新技術,委託“”奧托·梅萊拉”公司在生產豹1坦克經驗的基礎上,啟動研製專門用於出口和自用的坦克。義大利的國產坦克之路就此展開。

20世紀70年代前期,奧托·梅萊拉公司公司研製了“獅”式坦克,但因專利權問題,鑑於底盤和火炮都是國外的產品,得不到許可,因此無法出售,因此無法滿足義大利國防部的需要。之後,義大利修改了研製方針。1977年,新型坦克進入實車設計階段,1980年生產出第一輛樣車,命名為OF-40坦克。

OF-40坦克的研製成功,為義大利陸軍自行研製公羊主戰坦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羊主戰坦克在研製中吸取了很多OF-40的設計方法。以此款戰車為基礎,義大利加快了自用裝甲戰車的研發程序。於1986年,新組建的奧托·梅萊拉公司公司與菲亞特公司聯合體很快生產出第一輛樣車,隨後研製的第二輛樣車交付義大利陸軍進行試驗。

1992年6月,公羊主戰坦克通過了行駛和火力等一系列測試,正式定型,同年授權開始量產。1998年,義大利第一個公羊主戰坦克團,即第32裝甲團正式成軍。

從總體佈局上來看,公羊主戰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用軋製鋼板焊接而成,重點部位採用新型複合裝甲。車內分3個艙室:右前部是駕駛艙,中部是戰鬥艙,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公羊主戰坦克車長10。54米(炮管向前),車體長7。6米,車寬(加裝裙板)3。55米,車高約2。46米。

公羊主戰坦克炮塔兩側各安裝1組由4個發射器的煙幕彈發射裝置。

武器系統方面,公羊主戰坦克裝備一門奧托·梅萊拉公司生產的120毫米滑膛炮。該炮為44倍口徑身管,直接仿製德國RH120坦克炮,彈藥也可與RH120通用。在攻擊彈種方面公羊主戰坦克也只能使用德制DM33鎢合金穿甲彈除穿甲彈外,此外公羊主戰坦克還可攜帶多用途彈,以應對戰場環境的變化。

當然,光有炮還不行,公羊主戰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一挺與主要武器並列安裝的7。62毫米機槍和一挺安裝在車長指揮塔蓋上的7。62毫米高射機槍,高射機槍可由車長在車內遙控射擊。

在動力系統方面,公羊主戰坦克選用1臺由菲亞特公司生產的MTCAV-12型渦輪增壓水冷柴油機,標定功率為882千瓦,在其的驅動下,54噸的公羊主戰坦克最大公路速度為65千米/小時,在當時的眾多歐洲坦克中,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為了應對義大利國內多山地的環境,公羊主戰坦克採用獨立扭杆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7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5個託帶輪、誘導輪在前,主輪在後的佈局,意圖提高坦克的越野效能。

公羊主戰坦克尤其重視加速效能,因此公羊主戰坦克的加速性和傳動性較好,從靜止加速到32千米/小時只需要6~7秒,與德國的“豹”2主戰坦克不相上下。

在電子火控方面,公羊主戰坦克裝備了在德國豹2A3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TURMSOGl4L3型火控系統。該系統部分採用通用模元件,可連線車內各主要操作部件,在最新型號上甚至包括了車長晝間周視瞄準鏡、炮長鐳射潛望瞄準鏡、彈道計算機、感測器、炮口校正裝置,以及車長、炮長和裝填手控制面板等主要裝置。

公羊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與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火控系統可相互通用。由於兩型坦克在義大利國內的生產基數並不龐大,因此兩型坦克之間的火控系統的零件互換通用,極大緩解了後勤維修壓力。

【評價】公羊主戰坦克的綜合性能屬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水平,並且三大效能較為平均化。越野機動性是該型坦克的最大亮點,其機動性甚至優於英國“挑戰者”主戰坦克。並且由於義大利國防部的精打細算,該型坦克價格幾乎是同時期西方三代坦克中最低廉的,同時也是最具價效比的。總之,這款坦克就是中規中矩,無特別大的槽點,也無特別大的優點,這或許也正是公羊的一大特色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