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李彎灣

插圖|katya_swan_illustrations

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課間,老師跟大家閒聊,聊到找物件的事情。

她說:

“我想給我們的女同學提個建議,找物件的話,最好是在大學裡找,這是最容易的,你也能找到理論上最合適的。等你出了社會,要再找,尤其像我們這種學校畢業的,出了社會就更難找到合適的物件了。”

這位老師上了我兩個學期的課,一門是聽力,一門是寫作,但我幾乎不記得她教過的任何專業內容,反倒對這次閒聊印象深刻。

為什麼會印象深刻呢?

因為她說,“尤其像我們這種學校畢業的,出了社會就更難找到合適的物件了。”

這句話讓我困惑不已。

尤其像我們這種學校?我們學校很特別嗎?很好嗎?或者很差嗎?為什麼像我們這種學校的女生,畢業了要找到合適的物件就更難了?

如果說女生難,那麼,男生就容易了嗎?

這其中的道理,我悟不透。

直到這些年,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情感關係的研究中,才發現老師說的話幾乎一點毛病也沒有。

今天我就想聊一聊,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難這個事情,以及,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明確一個前提,“合適的的物件”的標準是什麼?

一段關係,或者說一樁婚姻,滿足兩個核心,就叫合適。

這兩個核心——其一,是互相吸引;其二,擁有很多共性。

吸引的極端表現,就是這個人什麼都不做,他不用對你好,不用為你付出,你也會喜歡他,就像我們喜歡明星一樣,你喜歡某個明星的本質,就是這個明星很吸引你。

同樣的道理,你喜歡某個人,本質就是他吸引你——他的容貌、才華、氣質、魅力這些東西吸引你,反過來講,他喜歡你,本質就是你吸引他。

這點沒有異議吧?

沒有異議我們接著說共性。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所謂共性,就是你們倆有很多共同點,喜歡吃的東西差不多、興趣愛好差不多、價值觀差不多、人生的追求和願望差不多,由此展開的方方面面的相同或者相似,都叫共性。

兩個人的感情,基本上是共性越多,感情越好,共性越少,感情越差。

就比如你們倆聊天,聊得很投機,兩個人都非常認同“丁真很純很帥”,那麼你們的感情就會加深,反過來講,一個覺得丁真又純又帥,一個覺得又黑又土,而且彼此誰都不服誰、甚至彼此都在鄙視彼此,這樣的分歧多了,感情自然就淡了甚至會破裂。

關於共性這一點,應該也沒什麼需要抬槓的吧?

好,認同“合適”=吸引+共性,我們就可以接著聊了。

為了方便理解,我就拿自己舉例子。

我,李彎灣,來自貴州一個偏遠的小村子裡,12歲的時候,我上初一。

我的初中,是一所鄉村中學,全校一共有1500多個學生。這些學生,基本上都來自於我們鄉(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鄉”是啥,鄉就是跟鎮差不多的行政單位,一般而言,比鎮更窮。)

我是農民,從小放牛割草,我們學校的這些學生,基本上也都是農民,放學之後也要放牛割草;

我們長得都差不多,大家都很黑、很瘦、很小隻;

我們喜歡的、追求的、認同的,基本上也差不多,即便有些人家比較有錢、出過省、去過北京上海旅遊,但本質依然是村裡的農民,差不巨大。

在這樣的環境裡,要找物件的話,很容易找到合適的,因為大家真的很像,最起碼不用擔心共性的問題。

16歲的時候,我讀高一了。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可能好奇為啥我12歲上初一,16歲才上高一,這不就是因為共性太強嘛,所以我在初中就談了一發戀愛,結果把成績搞水了,考不上重點高中,於是初三複讀一年。)

我上的高中,是市裡的高中,學生有5000多個,大概一半是農村的,一半是城裡的。

在這個時候,大家要談戀愛,也不難,因為雖然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但大家都還算是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生活作風、價值信仰都差不多。

但比起初中,找到合適物件的難度,就加大了一倍,因為初中的時候,大家都是農村人,到了高中,農村人跟城裡人,就沒有太多共性了。

(很多人說農村人跟城裡人沒什麼區別,只要相愛就好。其實區別還是挺大的,沈從文寫《邊城》,講了大佬二佬和翠翠的愛情悲劇,想要傳達的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就是城裡人和農村人在本質上是無法溝通的。現在很多農村人和城裡人的結合,也會因為身份認同的問題導致很多矛盾,甚至會離婚,這都是客觀、普遍存在的。)

19歲的時候,我上大學,從貴州來到山東。

在大學,同學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地方的人,飲食、價值觀、各種習慣與喜好,都不太相同。

在這個時候找物件,難度要比高中大了。

但也還好,畢竟大學有點還是很奇妙,它表面上是用分數的方式,但卻把很多精神上相似的人聚攏到了一起。

就像我的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是全國39所985大學裡,排名靠後的,拋開母校情懷來看,在比較權威的大學排名榜中,它都不如一些211大學好。

為什麼我們這些人,高考的時候,都會選擇這所大學呢?

首先,我們都考了比較類似的分數,說明大家智力水平相當、學習能力差不多、理解能力差不多;其次,我們選擇了這個大學,基本上都是看中了“985”和“中國”二字——比如一個叫“蘇州大學”的211大學,跟一個叫“中國海洋大學”的985大學,你覺得哪個好?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會覺得“中國海洋大學”更好,因為它更好聽,更好聽就更有面子——說明我們這群人務虛大於務實,追求面子大於追求實際的好處,而那些務實的人,他們可能跟我們考了差不多的分數,但他們更在乎城市、專業、學校實力這些東西,他們可能就會選蘇州大學,而不是中國海洋大學。

也就是說,假如10個人考了一樣的分數,他們可以上蘇州大學,也可以上中國海洋大學,結果有5個人選擇了蘇州大學,另外5個選擇了中國海洋大學,這5個上蘇大的,跟另外那5個上海大的,是兩種人,而同樣上蘇大或者同樣上海大的,他們真的會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這些學習能力或者智力水平差不多、價值取向差不多的人,進了一個學校,依然算得上一類人,依然有很多共性。

在這樣的環境下找物件,還是比較容易的,一來是因為大家本質上還是同一類人,二來是因為在大學裡找物件的話,參考的條件比較單一。

在沒出學校門之前,找物件都不太看重家庭條件、能力啥的,大家都比較理想主義、相信愛情、比較單純,覺得長得好看、有才華、對我好等等,能有其中一兩點就就夠了。

大學裡的戀愛,它單純的原因,是因為它跟婚姻無關,很少有人在大學裡找物件是計劃要結婚的,既然沒有非得要一個什麼結果,所以不會想很多。

而且在大學,大部分人都沒經歷過社會的風吹雨打,都被保護得很好,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問題很少,所以基本上能獨善其身,沒想過說是找物件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畢業後,進入社會,很多時候,人們找物件,是當自己遇到了很多問題、麻煩,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就想著找物件來一起解決)

一旦大學畢業了,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來越難了,原因如下: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從面對的人而言,無論你接觸的人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在社會上,跟你屬於“同類”的人,就變得很少了。你認識的人,基本上都是透過工作、朋友介紹、網路等等這些途徑,而不是因為志趣相投、不再是像初中高中或者大學那樣你們是一類人,你在社會上認識的,什麼三教九流都有,你要在這些人中去找一個跟你是同類的異性,機率太低了。

就像以前你是小麥,你身邊清一色地都是小麥,至少都是莊稼,到了社會,你是饅頭,但你身邊都是各種各樣別的東西,你是饅頭,他們可能是豬大腸、折耳根、煎餅、魷魚這些五花八門的東西……

你可能會說你不挑,你是饅頭,跟什麼搭配都行,但別人挑啊。

第二,從找物件的動機而言,以前的你,沒有什麼動機,你甚至都沒盤算過找物件這件事,就靠遇,遇得到就談,遇不到就算了。但出了社會、年紀越來越大了,你找物件,就是有目的的,它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任務。

就像你以前去逛商場,你沒打算買,反正是買也可以、不買也行,看見一條自己喜歡的內褲,就買了;但是後來,你首先就有個目的——你要買內褲,你抱著這個目的,上東東或者寶寶去挑,那麼多款內褲,只能選一條的話,你總擔心自己買哪條都會後悔,你擔心選錯,所以就很難選。

而且,時間不等人,你拖得越久,合適你的內褲就越來越少,你20歲歲的時候可以買蝴蝶結的哆啦A夢的蕾絲的丁字的各種款式都行,但你40了,能挑的款式就不多了……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從篩選的條件而言,你二十啷噹歲的時候,不看條件,或者說只看一兩個條件,但你到了一定年紀,看的條件就越來越多。比如,你20歲的時候找物件,可能只需要長得好看,只需要聊得來,只需要對你好就行,但你30歲找物件,可能要看他的收入、家庭背景、情商……你想要跟這個人生活一輩子還要生孩子,萬一生的孩子不聰明怎麼辦?萬一生的孩子長不高怎麼辦?萬一生的孩子會禿頭怎麼辦?一輩子只能選一個,而且還擔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當然是需要儘可能盡善盡美了。

就像你買內褲,20歲的時候,可能只看顏色,顏色好看就買,或者只看款式,你熱愛丁字褲,只要是丁字褲你就買,亦或是圖案,只要上面印得有蠟筆小新的你就買——但是你30多了,你要看材質、要看國產還是進口、看品牌、看款式、看流行程度、看……

第四,從你自身的價值而言,你讀高中或者大學的時候,大家的差距不大,你只要是個人,基本上都會有人喜歡,但出了社會,如果你從長相到能力,都比較匱乏的話,你能選擇的,無限接近於零。

就像你讀大學的時候,大家都吃食堂,都便宜,一般人在學校食堂想吃啥都吃得起;但是等你到了社會,你一個月掙1500,你想吃啥都吃不起。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年紀越大,同類越少,同類越少,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可能性就越低;年紀越大,找物件參考的條件就越多,參考條件越多,能互相滿足的人就越少;年紀越大,可選擇的空間就越小。

無論怎樣,越長大,能找到合適物件的可能就會越低,這個道理對於大部分人都成立。

所以,我們以前很崇尚的——說什麼一定會有那個對的人、一定會有那個合適的人,叫你不要慌、不要著急,生命裡總會有一個人跟你完美契合的——這樣的說法,過於浪漫,只適合用來安慰人。

事實上就是,你年紀越大,要找到合適的人就越困難。

所以,如果你是想結婚的,現在還沒物件,還是趁早找物件吧,把找物件當個專案去做,儘量多看、多選、多比較,不要再講什麼緣分、邂逅這些東西了;如果你現在有物件,要好好珍惜,不要覺得後面還會遇到更好的、三心二意地談,以後你很大可能會後悔的。

當然了,也不要焦慮,上面講的,都是針對大部分人,或許你是少數部分呢?

年紀越大,找到合適的物件就越困難,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只是說,如果你是大部分人中的一位,你得認清道理是這麼個道理,該接受還是得接受,沒必要為難自己,年紀上去了,不是你一個人找到合適的物件難,事實上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人都難。

你別看很多人發朋友圈秀恩愛秀婚禮曬娃你就難受,就覺得那是愛情,其實,愛情,或者“合適”,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品,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湊合,在任何時代都一樣,即便在這樣高唱愛情的時代,很多人的戀愛也都是湊合。

如果你沒物件,也不必為此難受,因為在事實上,你並不比很多結婚的、戀愛的人過得糟糕——如果每個正談戀愛、正在婚姻中的人都說實話的話,你會發現,你單身,你就已經比百分之七八十的已婚人士過得要自在舒服了。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