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競爭到最後就成了低價競爭?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感覺價格貴的東西好賣還是價格便宜的好賣?”

很難回答對不對?因為少了一個條件,那就會產品的品牌效應如何?

假設兩件產品都不是名牌,產品質量相差無幾,那麼價格便宜的就會更佔優勢。假設一件產品是名牌,另一件產品是小牌子,即使名牌的價格是小牌子的兩倍,名牌的銷量依然有可能很大很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因則是品牌會無形之中給產品帶來更大吸引力,它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使用者選擇更貴的。而品牌化則是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智造大國的一個主要象徵。

為什麼國人競爭到最後就成了低價競爭?

如果我們注意的話,我們會發現美的、格力在空調領域的價格並不低,甚至還有點高,但是市場佔有率卻越來越高。汽車領域也同樣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在有錢之後會選擇一輛更貴的車而不是更便宜的車。

這是一個趨勢,具有不可逆性。然而還有很多創業者沉浸在低價競爭中不可自拔,這樣的生意怎麼能具有持續性呢?

1

花小錢造品牌

一提到品牌化戰略,很多創業者都是拒絕的,因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公司還是小,還沒有到打造品牌的時候。

當下,他們想要做的就是透過低價競爭擊敗競爭對手,最後再慢慢掙錢。

這種思路真的挺可怕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對手實力有多麼強大。你想要透過低價擊敗競爭對手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在產業鏈上具有極大優勢,擁有更低的成本,否則很難擊敗對手。

就算真的有競爭對手被你打敗了,很快又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這會讓你一直處於微利狀態。

如何才能讓競爭對手沒有還手之力呢?

答案就是打造品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打造品牌。

在我個人看來,越是相對較小的公司越是需要打造品牌,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員工、客戶對我們的溝通成本。而那些很大的公司,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很多媒體就會主動報道,反而不太需要花那麼大力氣打造品牌了,因為已經是品牌。

可能很多創業者會表示,打造品牌太費錢了,如果造成了還挺高,如果失敗了,公司不就倒閉了?

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們對於打造品牌的渠道太過單一。隨著自媒體的流行,有的公司可能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打造一個品牌。

如果用傳統的電視廣告、廣播或者植入廣告的形式,想要打造一個品牌確實需要在8000萬以上,而且不一定能夠砸出來。

據悉,加多寶在2012年為了拿下《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獨家冠名權,花費2億元,這真的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拿得出的。現如今加多寶已經陷入裁員、倒閉漩渦之中,怎一個慘字了得?

為什麼國人競爭到最後就成了低價競爭?

既然傳統渠道走不通,我們完全可以走更便宜的品牌打造路線。

2

新品牌打造三部曲

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打造出一個品牌呢?

主要可以分成三步走,只要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很容易成就一個品牌,最終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龍頭。

第一步:當公司淨利潤低於100萬時,公司可以自建媒體部也可以採用外包的形式與專業的新媒體營銷人員達成合作。只要公司自媒體營銷人員能力過硬,一年就可以在網上製造上千萬次的品牌曝光機會,這是相當划算的一件事,成本也就在5-20萬元之間。

第二步:當公司淨利潤在100萬-1000萬之間時,公司可以在自己媒體部的基礎上引入網紅的信用背書。不管是李佳琦還是薇婭、羅永浩等人,都可能存在坑位費的情況,大約在25萬元左右。

為什麼國人競爭到最後就成了低價競爭?

假設他們透過帶貨可以幫你賺到25萬元,這是最好的,相當於我們不賺不虧,網紅還幫我們做了宣傳。假設他們幫我們只賺到了10萬元,表面上看似虧了15萬元,但實際上依然會形成大於15萬元的廣告效果。

如果我們有100萬元的推廣費用,那麼則可以將頂級的幾個直播帶貨直播“一網打盡”。甚至還有可能透過直播帶貨直接賺到錢,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第三步:當公司淨利潤超過1000萬的時候,公司則可以考慮透過傳統媒體小範圍測試效果,爭取先做到某個地區的第一名。如果廣告效果不理想,立馬調整戰略;如果廣告效果超過預期,那麼可以加大投入,爭取一鼓作氣,推向全國。

另外,公司也可以利用品牌優勢,邀請一批網紅透過短影片的形式進行品牌種草。只要網上能夠有20000條與品牌相關的種草內容,很容易就會成為新的國貨品牌,總投資大約在2000萬-5000萬之間。

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三部曲來打造,公司早晚能夠跳出低價競爭的惡性迴圈之中,透過品牌的力量賦予一定的溢價。

為什麼國人競爭到最後就成了低價競爭?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