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哲學家盧梭曾經寫道: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

能扛事,能忍人,是成年人的擔當。

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01 忍耐不是退縮,是等待時機

“夫英雄好漢,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越王勾踐在大戰中失敗,逃到了會稽山躲了起來。

他向范蠡求救。

范蠡說:“為了東山再起,此刻只能卑躬屈膝。”

於是勾踐和他的妻子,一起被送到了吳國去做奴僕。

在吳國,勾踐每日擔水切草,除糞刷馬,任勞任怨,哪怕被下人欺負,也不曾吭聲。

三年之後,吳國夫差以為勾踐真心歸服了,於是把他們放了回去。

回國之後,勾踐過著貧苦生活,睡在草蓆上,每天吃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恥辱。

後來在他的管理和策劃下,大規模進攻吳國,把城池拿下。

所謂的“臥薪嚐膽”,是長遠的忍耐,換來一朝復仇。

正如尼采所說: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當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忍耐眼下的苦難,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出手。

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耐是一種更高的格局,先謀而後動,知恥而後勇。

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02 忍耐,是對心性的磨練

“所謂成熟,不過是更加能忍耐痛苦罷了。”

活著哪有什麼容易的事情 ,每天都要崩潰好幾次,可還是面帶微笑地面對工作。

孔子曾經說

:“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忍”這個字,是心頭上掛著一把刀,刀刃對著心間,你若是輕舉妄動,心馬上就會刀割裂。

唯有如履薄冰,兢兢業業,才能找到立足點。

《西遊記》裡,唐僧帶著孫悟空一夥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到真經。

而這最後一難是“通天河遇黿溼經書”。

唐僧師徒已經拿到真經,卻被一隻千年老龜給陷害,所有經書全部被扔到河裡。

眼看到手的經書就這麼被毀了,孫悟空早已急得跳腳。

唐僧卻說

:“該來的總是會來,少一難都不行。”

“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經歷了重重困阻,種種考驗,才算終成正果,各成一佛。”

人生就是一次長途跋涉,忍到最後的,才能嚐到勝利果實。

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03 忍不是放棄,是以靜制動

餘華在《活著》中寫道:

“活著,在我們語言中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喊叫,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

在各種節骨眼上,越是焦急慌張,越容易出錯。

而那些忍耐、鎮定的人,往往安靜地把問題解決了。

詩人范仲淹,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屢次失敗。

同齡人都已經放棄,而他卻忍耐地艱苦的生活,努力複習。

他在日記中記錄自己的生活:

“公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十數莖,醋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整整5年,每日鹹菜配粥,衣衫襤褸,挑燈夜讀。

在無數次拼搏下,范仲淹終於考中進士,進入朝堂之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世之煩惱,皆從不忍生。

“忍”這個字,是眾妙之門。

人情冷暖,唯有自己知道,能忍一時苦,便能享萬世福。

世間萬物,有苦有甜,願你嚐到甜頭,也能忍得了苦味。

忍耐,比憤怒更有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