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家吃兩頓剩飯後,我退婚了”,這個女人的婚戀觀,值得反思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在婆家吃兩頓剩飯後,我退婚了”,這個女人的婚戀觀,值得反思

所謂“心態決定命運”,應該分兩個方面看待:差的心態決定了差的命運,好的心態決定了好的命運。

從人們“向陽而生”的內心渴求來說,每個人都想擁有好的命運,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自己具備好心態。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擁有好心態呢?

在《人性的優點》一書中,戴爾·卡耐基提供了一條擁有平靜和愉快心態的原則:“

快樂地做有意義的事情,你就會變得快樂。

他的這種說法好像跟“相由心生”一詞相悖,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只有先具備好心態,然後才能快樂地做事,反過來好像行不通。其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家早就針對這種問題做了研究,很多人也驗證了卡耐基的那個原則是可行的。

用實用心理學家威廉·吉姆斯的話來說就是:“

我們往往認為行動跟著感覺走,而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一起進行的。透過調整受意志力支配的行動,我們就能間接調整感覺。我們不能只是依靠機械地下決心來變化情緒,要學會依靠改變行動變化情緒。假如你一點兒也不開心,想要開心,你可以歡喜地做好身體,然後說點歡喜的話,做一點高興的事情。

“在婆家吃兩頓剩飯後,我退婚了”,這個女人的婚戀觀,值得反思

依靠行動改變情緒的做法,很容易讓人想到“強顏歡笑”四個字,在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中,認為強顏歡笑等同於悲傷,其實並不是,強顏歡笑或者假裝開心,是一種行動,當我們做出這種行動的時候,內心的憂傷和煩惱會一掃而光。暫時假裝開心可以起到暫時的作用,堅持假裝開心就可以一直起作用,當我們養成了開心的習慣之後,煩惱就會離我們而去。

前天在高鐵上看到兩位乘務員互動,他們無意中就用到了這種方法:男方撿了個不知哪位小朋友遺失的跳跳球,問一圈沒找到失主,他就把球暫時給女方玩了,女方剛開始保持標準站姿,接到跳跳球之後拍了幾下,頓時開心得像個小孩子。我說她是零零後,她雙手握拳擺出一個很可愛的姿勢說:“沒錯,我就是零零後。”然後自己把自己逗樂了。

類似的舉動並非只是在與人互動時有效,自己跟自己互動時也可以起到作用。尤其是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要學會尋開心,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這種方式尋求的輕鬆,比機械地下決心效果要好。

就像朋友萍萍談及她的婚戀觀時所說:“

我本以為之前那段愛情可以變為婚姻,但在婆家吃了兩頓剩飯之後,我發現愛情歸愛情,婚姻歸婚姻,二者區別很大。我不是吃不了苦,問題是我沒必要吃苦。還沒結婚就不懂尊重我,真結了婚,我的日子不會好過,所以我只能退婚。

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在退婚之後一直很忙碌,忙到現在我發現,其實只要自己沒有做錯決定,就沒必要做賊心虛,已經捨棄的東西,選擇無視就好。”

她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假裝開心”,用行動去改變情緒,不光對待感情時需要用到這種方法,應對人生其他煩惱時,同樣可以用到這種方法,可以分解成以下兩個步驟去做。

“在婆家吃兩頓剩飯後,我退婚了”,這個女人的婚戀觀,值得反思

分析對錯,假裝開心,堅持走對的路。

“分析對錯”或者“分析利弊”這種能力,每個人都具備,只要我們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析怎樣對自己有好處,怎樣做才值得,答案就會顯現出來

有的人之所以對生活不滿意,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分析對錯,而是他們從來沒有過這方面的行動。

在《人性的優點》一書中,戴爾·卡耐基提到的一位老太太就是如此,自從喪夫之後,她總是認為自己不幸,總是苦大仇深。丈夫給她留了非常多的錢供她安度晚年,她的孩子們也都早已成家,而且都可以隨時接她去家裡,可她臉上卻從未有過一絲笑容,不是埋怨三個女婿太小氣,就是抱怨三個女兒不給她買生日禮物。

卡耐基說:“

如果她想改變,她隨時都可以把自己從一個悲慘的怨婦變成一個受人尊敬和喜歡的家長。如果有這樣的改變,她一定會做出歡喜的樣子,做出付出關心的樣子,而不是整天陷在悲慘的境地裡不能自拔。

她沒有做出改變,是因為她沒有分析過對錯,沒有想過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和女兒都開心,才能讓自己真的能夠安享晚年,只是理所當然索取,抱怨,女兒為她付出再多她也不滿意,她的這種行動勢必會使得她一直活得不開心。

回頭去看前文中提到的萍萍,她就特別明智,不僅在決定是否要結婚時分析了對錯,而且在放棄婚姻以後認識到了難過後悔對自己不利,從而付出了正確的行動,所以才會活得開心。

希望其他人遭遇挫折或煩惱的時候,也能冷靜地分析對錯,只要明確了對的路,堅持去走即可,哪怕一開始是強顏歡笑,假裝開心,養成習慣之後,也能真正活得開心,甚至可以讓快樂翻倍

“在婆家吃兩頓剩飯後,我退婚了”,這個女人的婚戀觀,值得反思

養成開心的習慣,快樂地做有意義的事。

有的人形容某些樂觀的人是樂天派,其實,

沒有誰是天生樂觀或悲觀,都是在微小的行動中慢慢養成的習慣。樂觀的人習慣了做讓自己開心的事,當然可以一直快樂。悲觀的人習慣了做讓自己悲傷的事,當然就開心不起來

卡耐基提到的另外一個人,從悲觀到樂觀的轉變,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在被醫生告知準備後事之後,他每天浸泡在痛苦的海洋裡思考,不僅自己不開心,還搞得全家人都心情壓抑。過了一個星期自怨自艾的生活之後,他問自己:“你現在就是一個傻瓜,你有可能還能活幾年,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開心一點呢?”

他當時如果只是下決心讓自己開心,肯定行不通,好在他還算靈活,選擇坐直身體,讓自己臉上露出笑容:“當我假裝開心時,我的心情好了,而且每天狀況都能更好一些,堅持到後來,不僅血壓下降了,而且衝破了醫生說我活不了多久的噩夢。如果我不做改變,只是在悲慘中等死,醫生的斷言肯定會實現。

我只不過是改變了一下歡喜的心態,身體就給了自己一個自我修復的機會,真的可以說的奇蹟

。”

我們無法斷言說假裝開心可以讓自己免死,但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

想辦法讓自己開心,這種情況下的身心狀態,肯定要比自怨自艾時的身心狀態好很多倍

只要表現出歡喜的樣子,積極地思考,快樂地做有意義的事,就能讓自己快樂,我們何苦還要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只要假裝開心就能創造快樂,為什麼還要讓自己不開心?希望每個人都記住威廉·吉姆斯的這句話:“

只要人類將恐懼的心態轉變為奮鬥的心態,所謂的不幸就會變成激勵人生前進的動力,讓我們為自己的快樂而奮鬥吧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