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鬼谷子原文: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鬼谷子這段話是說:

人難免會有賢良和不肖、聰明和愚蠢、勇敢和怯懦的分別。對待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對策:或開放或封閉;或提升或辭退,或輕視或敬重,都要順乎自然地加以駕馭。

審察對方有什麼,缺什麼,以瞭解其虛實;透過分析他的嗜好和慾望,以摸清其意願;適當排貶對方的言論,捭開其中的矛盾,加以詰難,以便探察實情。

採納和質疑對方的言論以便抓住有利時機,讓對方先封閉而後開放,使對方一步步袒露心靈,最終達到我的目的。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說知人之後,我有兩種選擇:或敞開心扉直言,或關閉心扉沉默。與對方情感一致,則敞開心扉,與對方心意不同,則關閉心扉。

至於敞開心扉與否,取決於是否研究清楚對方的計謀,瞭解對方與我在本質問題上的差異。無論選擇哪一種,都必須有主見,並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據此,鬼谷子認為,我們就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能做到這點就需要全面的瞭解別人,只有全面而深刻地瞭解別人,才能“無為以牧之”,更好地實現“求其利”的目標。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有這樣一則寓言:講的是農夫養了一隻狗和一頭驢子。有一天,他外出吃飯,帶回了一些食物。一進家門,他就把這些食物扔給狗吃,狗愉快地搖著尾巴迎上去。主人高興地抱起了狗。

驢子非常羨慕狗,心想:“為了讓主人高興,我是否也可以這樣呢?這對我來說很容易辦到。”想著想著,驢子也跑了過來。

它搖著尾巴,抬起一隻醜陋的前蹄,歡蹦亂跳。主人大喊道:“哎呀,這驢子一定是瘋了,快拿棍子來!”結果,驢子被打了一頓,還被拴在了馬槽邊。

顯然,驢子的錯誤在於它忽略了自己與狗的區別。在現實生活中,同一件事不一定適應不同的人。

因此,對於不同的人,應該採取不同的對策。聰明人善於根據別人不同的特性,採取完全不同的對待方法。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春秋末期,齊相田常說服齊簡公興兵伐魯。當時齊強魯弱,魯國形勢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貢前往齊國斡旋。

子貢見到田常,洞悉了田常蓄謀篡位,欲借戰爭剷除異己的心理,於是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不要讓齊國攻打弱小的魯國,而應轉而攻打強大的吳國,藉此才能達到隱秘的目的。

田常雖然認為有理,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找不到藉口轉而攻吳。子貢說自己可前往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救魯伐齊,到時齊吳交戰就順理成章了。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子貢趕到吳國,見到野心勃勃的夫差,就說:“若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大增,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成就霸業了嗎?”夫差心動,但又擔心老對頭越國乘機進犯,一時間猶豫不決。

子貢又馬不停蹄前往越國,說服越王隨吳伐齊,解除了夫差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到時必須有所依靠。

於是他又悄悄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勸他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後來,吳王夫差果然率十萬精兵攻打齊國,越、魯兩國也派兵助戰。

鬼谷子,出來混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會

齊國大敗,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立即移師攻晉,卻被早有防範的晉國擊敗,只得請罪求和。

夫差大獲全勝之後,立即移師攻晉,卻被早有防範的晉國擊退。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抓住主要人物的不同心理,區別對待,巧妙周旋,既擊敗了齊國,又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危難中解脫出來,顯示了高超的縱橫之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