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吳國3萬人幾乎滅楚,而戰國秦國要60萬人才滅楚?

先來一個總結,不能跳出時代看問題。

然後我們再來詳細比較吳滅楚和秦滅楚的異同點,就會更清晰地回答出這個問題。

首先,吳國和秦國的戰略意圖不同,吳國攻擊楚國,個人傾向於認為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不確定事件。說它必然,是因為在經過了從壽夢到僚的五代吳王治國後,吳國的國力發生了質的飛躍,此時正值春秋末期,諸侯邦國間的併吞和混戰局面愈演愈烈,對外擴張是吳國毋庸置疑的選擇。

為什麼春秋吳國3萬人幾乎滅楚,而戰國秦國要60萬人才滅楚?

電視劇《東周列國志》吳王闔閭劇照

而說它不確定,是因為吳國身邊有老對手越國,兩國之間相互攻伐、惡鬥不朽百餘年,“最瞭解你的人永遠是你的敵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吳國對越國的瞭解或許不亞於對自己的瞭解。而相對於越國,楚國是老牌強國,曾經多次主導過中原局勢,其紙面國力遠強於越國,擴張是為了讓國家更強大,而不是自取滅亡。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程序,吳國是不可能捨棄軟柿子越,而啃硬骨頭楚的。

搞清楚了這點,我們大概就可以推斷出來,引發吳楚開戰並最終導致楚國幾乎亡國的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是一個接一個的偶然因素串聯開來:楚平王與太子建的矛盾導致楚國國內政局不穩,而大臣伍奢之子伍子胥也因此逃亡至吳國;公子光覬覦吳王之位,重用伍子胥幫助其刺殺吳王僚;吳楚女子在邊境上爭奪桑葉而逐步演化成國與國之間的對立。這一切偶然共同組成了吳伐楚的必然,可以說楚國根本想不到吳國會進攻,也不認為吳國會擊敗自己,楚國的防禦猶如兒戲,面對吳國自然是毫無招架之力。當然了,春秋時代的戰爭畢竟不是以徹底吞併和佔領為常態,吳國自身也沒有實力消化掉楚國的領土,所以楚國在緩過一口氣後,還是重新驅逐了吳國,恢復了自身的統治。

為什麼春秋吳國3萬人幾乎滅楚,而戰國秦國要60萬人才滅楚?

電視劇《東周列國志》伍子胥劇照

而相對於對吳國的預估不足,面對戰國末年如狼似虎的秦國,楚國的戒備和認知就非常清晰了。而且與春秋不同,戰國時代的滅國和併吞是諸侯征戰的常態,此時秦楚交戰的結果,只能也只有一存一亡的結局。因此秦滅楚的難度和遭遇的抵抗,也遠遠高於兩百年前吳攻楚的烈度,非常諷刺的是,最開始預估出現失誤的反而是秦始皇,他認為李信真的能用十萬人解決楚國的問題,結果之後被現實狠狠地錘了一大棒,才換成了身經百戰的王翦。

最後再說一個可能不算觀點的觀點,純粹是個人看法,無論在春秋還是戰國,楚人的文化體系與中原諸國和西陲的秦國都大不相同,因此秦滅楚相對於滅其他的國家來說,有了一種非常原始的“文明徵服”意味。這或許也是秦軍需要整整60萬才可以徹底滅亡楚國的另一個原因,畢竟不同的民族文化間相互對抗要承受的反擊遠比單純的國土征服來得更困難,而同樣身處南方的吳國跟楚國間,也許並沒有這麼深的隔閡吧。

為什麼春秋吳國3萬人幾乎滅楚,而戰國秦國要60萬人才滅楚?

吳楚柏舉之戰示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