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社會學》—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5034,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愛情社會學》。

孫中興老師,臺灣大學2005學年度的傑出教師,孫老師所開設社會系選修課程愛情社會學深受好評,同學們口耳相傳,慕名而來選修或旁聽的人數眾多,課堂中經常座無虛席,笑語不斷。

過去人的愛情理想是:“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這種愛情觀,是傳統社會中女性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地位,必須依賴男人來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當倡導的是一種鑽石愛情觀。每個人都是一顆獨立的鑽石,每顆鑽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協,而是找到*切面的貼合,讓兩個獨立的個體交相輝映。這本書所倡導的,歸根結底依然是這個常識,真正的愛情,就是這八字箴言: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1

什麼是愛情

作者用定性的方式來研究愛情。在研究一種現象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定義它,愛情的研究也是一樣,那到底要如何定義愛情呢?作者認為,愛情可以被定義為是一個社會過程。它涉及競爭,衝突,權力,金錢,道德,性愛,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等,這些都是在社會過程裡面產生出來的。

簡單來說,孫中興的定義比較寬泛。愛情的研究一直在持續演化,每個研究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觀點。愛情不僅僅是兩個人在情感上互相愛慕那麼簡單,它涉及的因素很複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它可以解釋為是一種社會過程。具體來說它分為開始、發展和結束,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

1、開始

在一段關係開始的時候,通常都是從簡單的喜歡對方開始。那麼,喜歡對方需要理由嗎?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明確地指出,愛一個人是需要理由的,你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愛上一個人,對方身上一定是有著某種吸引你的要素。

在社會學中,愛情的吸引力,一般是由以下幾種要素組成的。有身體的吸引、臨近性、誘發、互惠、相似還有阻撓。一個人長相俊美,他就具有了身體上的吸引力,經常出現在你的視野當中,就具有了臨近性;他透過自己的行為或是話語對你產生了影響,就是誘發;你們之間經常互相幫助,就是互惠;在一起有共同的話題,就是相似。

只要具備了這些要素中的一種或是幾種,對方就會吸引你。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愛一個人所需要的理由。阻撓也會增加吸引,很多時候,外界反對的聲音越大,兩個人反而越覺得對方具有吸引力。

2、發展

童話裡,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後,就會過上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但是在現實中一段感情開始的時候其實往往比較簡單,感情的維繫和發展過程反而是比較難的。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巴克斯特,他提出了一種模型,叫做關係的擺盪模型。巴克斯特認為,一段關係就像擺鐘一樣,會在三種選項中來回擺盪。

一種叫自主或關聯,一種叫開放或封閉,第三種叫老套或新鮮。自主或關聯,就是你是要自己的獨立空間,還是要整天黏在一塊;開放或封閉,就是你和他交往的時候,是生活中只有他一個人了,還是說還能結交其他的朋友;老套或是新奇,就是你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是不是已經被對方全部都瞭解了,是不是還沒開口對方就知道你要說什麼。

關係的擺盪模型認為一段關係是不是穩定,關鍵要看能不能在這三種模式中取得一種平衡,如果能做到給予對方一定的獨立空間,又有黏在一起的時候,既讓對方覺得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又能自主地結交其他的朋友,既能用老套的交往方式給對方安全感,又能時不時的來點新鮮感,那這段關係就往往比較趨於穩定。如果你的感情現在出現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那麼你就可以用這個模型來反思一下是哪個部分不太平衡,也許對你維繫關係會有幫助。

3、結束

雖然我們經常會聽到情侶之間說想要永遠和對方在一起,永遠不要結束。但是結束是必然的。因為不愛而分手,因為外遇而離開,即使不因為這些原因,最後也總有一方會先死亡,這也是一種結束。

分手時候的心態先是不接受,然後生氣,挽回,沮喪,最後是接受。分手的真正結束,不是看一個人的回憶有多長,而是看悲傷有多長,等有一天,你再回憶起這段關係的時候,不會感到悲傷,也沒有其他的懊惱情緒,那這段關係才算是真正結束了。一段關係中,如果還恨對方,那理論上這段關係還沒結束。

而冷漠,不在乎,才會使一段關係真正地走向終結。有趣的一點是,在分手前兩個人再不愛對方,再不關心對方,但是等到分手的那一刻,一般情況下雙方也會開始突然關注對方的優點,開始關注對方的好。“只有在要失去的時候,才會懂得珍惜”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社會現象。

作者認為,一段好的關係是能完整地走完這個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應該被好好對待。好的關係是能使雙方的心智得到成長,能給彼此精神滋養,所以即使是分手,也應該被認真地對待。

2

如何對待愛情

愛情中的理論研究成果非常多,作者給我們做了比較系統的羅列,我們挑影響力比較大的,跟我們的實際生活最緊密的兩個理論來說說,分別是依附風格理論和愛情三角形理論。

1、依附風格理論

愛情關係中一種很神奇的現象就是,當兩個人在一起後,雙方的行為都會發生比較大的改變。比如,可能平時一個看起來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就會變的很依賴自己的男友;比如平時看起來很冷靜的人,在經歷分手時會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狀態。似乎每個人對待伴侶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情感模式,都有自己和對方相處的獨特風格,如果能辨別出自己和他人的相處風格,會幫助我們挑選物件,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修復破損的關係。

那麼怎樣辨別呢?社會心理學中的依附風格理論可以給出一個理論框架。依附風格理論最先是用來研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的,上世紀 60 年代進行的實驗發現,嬰兒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3種類型。如果母親走出房間,安全型嬰兒就會哭,母親回到房間後,他們就安靜下來,繼續玩玩具。焦慮型嬰兒則表現的很哀傷,母親回來後,他們會推開母親,然後大哭。迴避型嬰兒在母親離開和返回房間時都表現的若無其事,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但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的心跳次數、應激激素和皮質醇水平都呈升高趨勢,說明他們的壓力比較大。

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成年人的愛情依附風格模型。他認為:早期依附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維繫親密關係。成年人的依戀風格也可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三大類。安全型的人傾向於把自己形容成一個容易和他人接近、樂觀且開朗的人。他們很少擔心被拋棄,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愛情關係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他們享受與伴侶之間的親密,同時不會對戀情過分擔心。他們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善於發現和了解伴侶的情緒變化,他們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韌性,願意做出改變,滿足伴侶的需要,喜歡毫不隱瞞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藏著掖著,非常享受與伴侶間的親密。

迴避型成年人未能發展出一種對他人的信任。對他們來說,保持獨立非常重要,對獨立的重視程度往往超過彼此間的親密。其實他們也希望與伴侶親密,但過度親密又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所以往往選擇與伴侶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通常拒絕承認自己的依戀需要,認為戀愛的失敗對生活影響不大,更專注於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愛情關係時,他們談論最多的是情緒上的起伏、嫉妒和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此外,他們用來描述父母的詞語通常都是負面的,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清楚就開始發怒、產生敵意並拒絕親密關係。在與戀人相處時,很少感到親密與幸福。他對自己的伴侶並不坦誠,更容易陷入相對短暫的性關係中。布倫南認為,這種風格與不良的人際關係、嫉妒心和難以排解的社交焦慮有關。

具有焦慮傾向的成年人,自幼與撫養者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和缺乏穩定性的關係。父母對他忽冷忽熱,他無法確定如何才能贏得父母的愛。這種型別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表現出一種深刻的焦慮感,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又擔心伴侶不會迴應自己的愛,不會和自己在一起。他們形容自己最重要的愛情關係為完全佔有、希望有愛的迴應、情緒上的起伏和強烈的性吸引,他們往往很敏感,即使一個小小的暗示都會讓他們心神不安,很難平靜下來,除非伴侶明確表示他們的愛戀關係很穩固,仍然深深地愛著自己,很多人要求自己的伴侶一天要說三遍我愛你,就是屬於這種風格。

2、愛情的三角形理論

愛情之所以很折磨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現自己找的人不對,或是一開始覺得對,後來又發現不對了。什麼是對的人?愛情的三角理論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三角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他說真正的愛情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就像三角形的邊,缺一不可。哪三個要素呢?分別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三角理論的三個元素不同的組合形式會表現出不同的愛情型別。比如,這三個要素如果都不具備,那就是雙方湊合著過日子,古代很多包辦婚姻就是這個型別。如果只有親密關係呢?那就是在一起很舒服,但是缺少激情,也不一定能長相廝守,很容易有第三者界入。如果只有激情,那就很容易一夜情。如果只有承諾,那就很空洞。

如果僅有兩種元素呢?它只能構成一個夾角,不能形成三角形,延伸出的是無限的不確定。沒有承諾的愛可能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不求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樣的愛情觀在現代人中不是少數。沒有激情的愛,是可以依靠親密和承諾走完人生漫漫征程,但人們往往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愛隱隱有幾分單調、無奈和不甘心。有時,婚姻中沒有愛情似乎並不讓人覺得有什麼不對,可是如果連親密也喪失了,人們才會覺得悲哀。所以沒有親密的愛是愚昧的愛,空有對激情的承諾,誰也無法預料這樣的愛又會走多遠。

生活中,大多數破裂的婚姻都應該屬於愛情中某種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無論是婚外戀,還是離婚再婚,實質上都是在原有的愛情三角形之外尋找另外一個三角形,只有兩個人能夠共同維護起一個完整的等邊三角形,他們才是對彼此來說對的人。如果你有感情問題,覺得對方不是對的人,那嘗試從這三個方面去修復,看看能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這就是愛的三角理論。

那我們應該怎樣識別愛情中的偏差行為,我們現代人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愛情呢?什麼是愛情的偏差行為?就是不符合正常社會道德規則,違反法律,侵害到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首先,性騷擾和性侵害。當事人要果斷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其次,是不受歡迎的追求行為。這個不太好辨識,很多男性會因為單方面的意願做出一些不受女性歡迎的追求行為,還把這種行為當作勇往直前。比如尾隨對方,使勁打電話騷擾對方,或是用恐嚇的語言威脅對方等,這些都是隱藏在愛情名義下的違法行為,如果遇到當事人應該排除顧慮,及時向周圍人尋求幫助來阻止侵害。

最後還有比較極端的,比如殺人,自殺,殉情等。這些行為要麼傷害自己和家人,要麼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如果當事人發現對方有過於暴力的行為傾向,不應該隱忍,期待對方慢慢好轉,應該及時的中斷關係,尋求幫助,或是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這些行為的加害人最常用的藉口就是打著愛情的幌子,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才做出這些事,其實這些都和愛情沒有關係,這些以傷害對方為代價成全自己的行為都是需要警惕和預防的。

那麼,值得提倡的愛情觀是什麼的?作者認為,要堅持一個觀念和一個準則。一個觀念是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鑽石愛情觀。什麼是鑽石愛情觀。就是情侶雙方像鑽石一樣,都有自己完整獨立的樣子,有自己一個最大的切面,我們要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切面和對方的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這樣看起來兩個人是合為一體的,但是其實又是互相獨立,保持分開狀態的。

一個準則是平等對待,共同奮鬥。作者認為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忽視的要點。首先平等對待對方很多人就做不到。很多情侶吵架的原因其實是在爭奪權力,有人覺得自己在一段感情中投入得越多,就越沒有權力,投入得越少,反而越有主動權,比如他們在心裡會想,是你愛我不是我愛你,所以你要聽從我的。這就是錯誤的想法,這樣的關係從根本上是不平等的,維繫的過程自然阻力重重。

有實驗表明,一段關係中最可怕的一種態度是蔑視,只要情侶一方對另一方用蔑視的口氣說話,那這段關係基本上可以判定已經走到頭了。蔑視就是在心裡認為對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所以健康的關係應該警惕蔑視的態度,尊重對方,在心理上保持平等。共同奮鬥則是一段關係保持活力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