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育率指標,梁建章說錯了啥?

作者 | 沈小杰

責編 | 靳永愛 李婷 趙夢晗

七普初步彙總資料顯示,我國2020年出生人口數達到1200萬人;從出生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較高,2017年以來二孩佔比一直高於40%;生育率水平降低,2020年總和生育率為1。3。

網際網路大咖紛紛出來解讀了,梁建章給大家做了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計算:2019年總和生育率為1。47,一孩生育率0。659,二孩生育率0。664,自然狀態下二孩生育率應該小於一孩,大約是一孩的一半,所以二孩應該是0。3左右,那麼這多出的0。3就是政策下的二孩累積效應,如果除去這個效應,自然生育率應該是1。0~1。1,比發達國家少了0。5個孩子。

乍一看“很有道理”,畢竟在本來就繁雜的指標背後又新增了“堆積效應”、“自然生育率”等等看著有些“厲害”的術語……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提前劇透,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關於出生和生育的諸多指標,我們到底該怎麼認識和解讀?不妨繼續往下看!

關於生育率指標,梁建章說錯了啥?

圖片來源:某公眾號

01

從出生人口到生育率

出生和生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出生反映的是女性生育的結果,一般統計的是出生人口數。因此談起生育指標,我們通常會先“自報家門”地說一句某一年出生人口數是多少。出生人口數是生育統計裡最基礎的指標,但

它是一個絕對數量,受到總人口規模、育齡婦女規模、分年齡育齡婦女規模、已婚比例等的影響

反映一個時期的生育水平可以用“一般生育率”,它的計算非常簡潔。比如我們想計算某一年的一般生育率,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用當年出生的活產嬰兒數與育齡婦女人數相比得到一個千分數即可。比如2000年出生人數為1181952,育齡婦女人數為32736216,二者相除就可以得到2000年一般生育率為36。11‰。

一般生育率仍然受到育齡婦女內部年齡結構和婚姻狀態變動的影響

,因此對於生育這件事的刻畫程度有限。因此人口學家們繼續開始細化指標……

02

年齡別生育率與總和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並沒有考慮育齡婦女內部的年齡結構,因此人口學家會計算“年齡別生育率”,按照每一年齡(或者每一年齡組)計算婦女的生育率。這樣計算,我們會得到一串生育率的數值(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進一步

判斷生育模式如何

,比如哪個年齡段是“生育高峰”,哪個年齡段是“生育低潮”。比如從下圖我們可以判斷2000年時,鄉鎮女性的生育高峰是20-24歲,城市女性則是25-29歲。

關於生育率指標,梁建章說錯了啥?

圖:中國育齡婦女的年齡別生育率:2000年市、鎮、鄉村(宋健,2019)

但使用年齡別生育率又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對每一歲均進行計算,那麼我們會得到35個數(育齡期通常為15-49歲),這麼多數我們該看哪個?有沒有一個

更加簡潔、綜合

的指標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經常會被使用、又容易被誤解的“

總和生育率

”。

總和生育率實際上就是把這一串的年齡別生育率加起來,這樣的處理在人口學上叫做“假定佇列分析”,也就是

假定育齡婦女按照當前時期的年齡別生育率度過育齡期,平均所生的孩子數量

。以“七普”資料為例,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1。3,意思是如果育齡婦女按照2020年的分年齡生育率度過育齡期,平均會生1。3個孩子,它僅僅反應的是普查年份的生育水平,是一個時期指標,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時期因素的影響,比如政策調整、年輕人生育的推遲。可以想象一個極端的情況,比如25歲、26歲這兩個年齡的人每個人都生了孩子,那麼不考慮其他年齡,這個時候算出來的總和生育率就已經達到了2。類似地,當越來越多的人推遲生育時,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就會比較低,而未來隨著推遲生育的人逐漸生育,這個指標又有可能會回升。所以只要某個時期某一些年齡的人因為某種原因多生或少生,就會反映在總和生育率這個指標中。

在實際使用和討論中,很多人把這個指標誤解為平均生育的孩子數,比如梁建章提到的中國平均生育1。1個孩子,比其他國家平均少0。5個孩子,這是一種誤解,

更不能得出

生育一孩的人中有一半人生二孩,所以二孩的總和生育率就是一孩總和生育率的一半。

概念辨析

佇列:

發生過同一人口事件,或在同一時期發生同一人口事件的一批人,稱為一個人口佇列;出生佇列就是指同一年出生的一批人。

佇列分析:

基於對同一人口佇列隨時間變化過程進行的分析。

時期分析:

指對某一年內或者某一時期的人口現象進行分析。

事實上,總和生育率是一個理論性的衡量指標,因為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一個實際的出生佇列在沒有死亡的情況下完整地經歷某一特定年份的年齡別生育率。在某一年(例如2020年)總和生育率指標中,計算一孩總和生育率的這批婦女,跟計算二孩總和生育率的婦女不是同一個佇列。

03

理解分孩次總和生育率

總和生育率理解起來很直觀,因此在網路上討論中用得也越來越頻繁,本文在最開始舉的“反例”中實際上也用到了,而且還用到了基於總和生育率得到的更加詳細的指標。

圖片來源:某公眾號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這個例子中說2019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47,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分別為0。659、0。664、0。146,後面三個數字加起來正好是1。47。

但是這一年中生一孩、二孩以及三孩的母親是不同,因此理論上這三個數字大小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圖片來源:某公眾號

文章開頭舉的例子說按照常理,沒有“一孩”也就不存在“二孩”,所以自然狀態下的二孩率必然小於一孩率——說對了一半,的確按照常理,沒有“一孩”肯定沒有“二孩”,但是後半句話中誰比誰大的問題可就不是這樣“簡單粗暴”了……

人口學領域裡面能夠反映沒有一孩也就沒有二孩的指標是

分孩次遞進比

,把婦女的生育過程按生育次數分成若干階段:生育過0孩、1孩、2孩、3孩……只有生育過1孩的人才能生育2孩,只有生育過2孩的人才能生育3孩,依此類推,所以

二孩遞進比

就是在生育過1孩的女性中至少生育了2個孩子的人所佔的比例。在中國的背景下,二孩遞進比會小於一孩遞進比,因為中國還是一個普婚普育的國家,普遍生育一孩,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生育二孩。

回到梁建章講的例子,一孩總和生育率、二孩總和生育率就如上文所說其實是兩個沒什麼關聯的指標(代表不同婦女的生育行為),更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一半的人生育二孩,實際的二孩生育率就是直接除以2。

總的來說,正確認識一孩總和生育率、二孩總和生育率等指標,

在根本層面上還是要意識到它們都是反映時期的水平

。如果我們所處的時期有了變化,那麼我們便不能還按照“自身的設想”來進行“簡單地推斷”。比如當前

年輕人

推遲婚姻的現象日益明顯

,既然大家婚姻在推遲,在我國婚外生育比例非常低的比例之下,那麼很顯然

一孩的生育也會推遲

。但是0。6左右的一孩總和生育率並不意味著只有60%的人生育一孩,還有40%的人不生了,從終身視角看,絕大多數人(90%)以上都會生育一個孩子,或早或晚,終身的一孩生育率應該也在0。9以上。

近幾年二孩政策的效果又在顯現,二孩生育水平相比以往有所提升,比如新聞釋出會上就說

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比例超過了50%

,近幾年也是保持在40%的比例以上。同時考慮一孩生育推遲和政策影響下的二孩生育這兩個背景,那麼一孩總和生育率相比二孩總和生育率可能就顯得“弱勢”了,從下圖我們便可以很容易看到一孩總和生育率和二孩總和生育率近些年發生的變化。

關於生育率指標,梁建章說錯了啥?

圖:中國 2006—2017 年分孩次總和生育率(陳衛,2019)

小彩蛋:關於自然生育率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一些網際網路大咖的解讀中也會有“自然生育率”這個概念,實際上人口學中還真有這樣的概念,但它並不是扣除了二孩堆積或者多孩堆積後的生育率。自然生育率最初由法國人口學家亨利(Louis Henry)提出,是指如果育齡期所有人都結婚,而且不實行任何形式的生育控制,那麼這個人口的生育率將接近生物學上的最大值。人口學家們曾經找過一些受最低限度社會因素影響的人群,希望用他們的生育水平作為人類自然生育率的近似,一個著名的人群就是哈特萊特族(Hutterite),在1921-1930年,平均每個哈特萊特婦女可以生育11個孩子,寇爾生育指數實際上便是用了這一數值作為自然狀態的標準人口生育率。

寫在最後

無論是出生人口數,還是年齡別生育率、總和生育率、分孩次總和生育率,它們均是時期的指標,反映的是我們當前時期的生育水平。

觀察生育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從佇列的角度

,簡單來說,就是

關注真實的一批育齡婦女終身的生育水平

,但是知道這些資訊需要育齡婦女已經度過了育齡期,我們方能去

調查她們“過去的故事”

,因此佇列角度的一些指標可能也有自己的侷限。因此,無論是時期指標還是佇列指標,我們並不能簡單理解、盲目使用,

瞭解這些指標的計算過程與假設條件,懷有科學的態度我們才能離事實更近一步

目前來看,

一個具有共識性的意見是我們已經處於一個低生育水平的社會

,經濟資源對於生育的制約日益明顯,未來的日子裡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更加良好的生育環境等將成為生育政策進一步最佳化的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宋健。人口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陳衛。中國的兩孩政策與生育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6(05):57-68。

本文作者:

沈小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本科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