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痛症:犧牲式好女人,巨嬰式懶丈夫

我們以為,越努力會越幸運,付出越多,得到的愛就會越多。但現實卻常常啪啪打臉,

在關係裡付出越多,失望越多,關係越惡劣。

♡♡喜歡說“我這都是為你好”的父母,完全為了孩子而活,孩子卻只想逃離,甚至養出“白眼狼”。

♡♡圍著男友、老公轉,付出一切的女人,卻被嫌棄太煩、太作、太無理取鬧,被分手、被背叛。

♡♡對朋友、同事隨叫隨到,什麼都幫忙的“老好人”,卻被當做傭人。

是做得還不夠多嗎?

不,是付出太多了。

無論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過度付出都不是愛,而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枷鎖。很多時候,你的過度付出,是親密關係最可怕的隱形殺手。

婚姻痛症:犧牲式好女人,巨嬰式懶丈夫

小佳一開始被她老公英俊的外表和不羈的外形所吸引,便開始了女追男的模式。

既然是這種模式開始,免不了小佳要在這段關係裡付出更多,在戀愛的時候,她也無怨無悔,因為一心所想只是嫁給這個男人。

事實證明,戀愛和婚姻真的不一樣,

婚姻裡需要更多對生活大大小小事情共同承擔責任心。

小佳跟老公結婚七年,孩子六歲,她演繹了典型的喪偶式婚姻。

結婚那麼多年,丈夫幾乎沒有做過一件家務,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下班就癱在家裡打遊戲等吃飯。

有時候小佳出差幾天回來,家裡有些食物都長蛆了,她丈夫也不會倒一下垃圾。

兩個人剛開始結婚,小佳還能說服自己,因為老公從小到大,都是被母親照顧得一絲不苟的,自己那麼愛他,自然不能讓他吃苦。

讓佳音越來越難忍受的臨界點是:她生孩子的時候,老公公司組織在外面旅遊,而且老公知道小佳生了孩子,還也不照顧孩子,完成了整個旅程,好幾天後才回來。

很多次小佳都希望對方能夠分擔一下家裡的事情和孩子的教育,對方滿口答應,行為依舊。

於是乎,關係越來越不好。可是又沒有壞到要離婚,希望對方能夠有所改變,很多時候只能大聲苛責。

佳音希望老公能夠成長起來,就像一個辛苦付出的媽媽,養出一個不成器的孩子,一邊責罵,一邊不停付出。

越是希望對方改變,自己就越是付出,對方就越是不管不顧,最後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婚姻痛症:犧牲式好女人,巨嬰式懶丈夫

為什麼過度付出,卻沒有好結果?

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的社會交換論認為: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這種交換包括情感、報酬、資源、公正性等。

實際上,正是因為小佳無法相信男人可以承擔,可以對自己負責,才不得已辛苦去攬過男人身上的擔子,讓男人越來越輕鬆,自己卻越來越辛苦。

#01

過度付出,必然導致關係失衡。

◆◆過度者,得到的小於付出的,可能會在不知覺中用積累的道德資本情緒壓迫、勒索接受者。

◆◆接受者,往往會因為無法回報付出者,產生愧疚感。

比如面對總是用“為你好”的理由,不斷犧牲自己的父母,無論你是否需要,都把一切都給你。

孩子在“為你好”這座大山壓迫下透不過氣來,覺得自己一定要很努力,變得很好,才能回報父母。

回報不了,便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愧疚,很無力,只想逃離。

付出者對接受者的大包大攬,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沒用,自尊受損。

就像小佳,把老公當兒子養,事無鉅細地管著他,他連穿一雙什麼樣的襪子,小佳都會給他安排好,反抗也無效,只能聽話。

從一個成年人成需要老婆照顧的嬰兒,他內心肯定充滿羞恥感,覺得很丟臉。

#02

有個社會心理學效應:

貝勃定律

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變得微不足道。

在心理感受上,第一次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也就是你第一次對他好,他會感激你。

當你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對他好,時間長了,對方就習慣了,麻木了,理所當然了。

但凡有一次對他沒有之前那麼好,反而還會被責怪。

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便是如此。

我們不能改變男人,但是可以影響別人。原生家庭可以塑造人,進入了婚姻後,時間仍然是改造人最好的工具。

相關文章